蒋翊武与熊秉坤之比较研究(下)(7)

辛亥革命网 2010-12-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漫征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蒋翊武与熊秉坤二公之所以受到时人的称许与推重,不仅是由于他们在发动武昌起义,敲响清王朝的喪钟方面体现了具有领袖群伦的才能与气质

  这样,蒋翊武的广西之行,便没有达到欲救南京之围的目的,反而因此丢了性命,良可慨叹。关于蒋翊武烈士之死,二次革命的策动者李烈钧就感慨良多,深为惋惜,特写下感言,载入陈荆所撰《蒋翊武先生就义历略》一书中(该书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当蒋翊武被捕前后,正是南京讨袁战事吃紧之际。8月25日,柏文蔚从南京出走,总司令何海鸣又兼任江苏都督,第八师师长等职,全权指挥,熊秉坤等亦协同参赞。应该说:何、熊诸公在南京的坚持,起了协调和维护军心的作用。有人说:“世人但知黄兴在宁讨袁,不知何海鸣在宁讨袁,黄支持了半个月即去,何却支持了二十四天。正因为他敢于讨袁,所以湖北党人熊秉坤、梁钟汉、江炳灵,祁国钧等均愿与之共守危城,湖南士兵战至最后一人也不屈服”。(贺觉非:《辛亥首义人物传》下册P.405)在南京保卫战中,天堡城凡五得五失,讨袁军表现了高度的英雄气慨,8月28日,芜湖为北军海陆军配合所攻陷,南京完全陷于孤立。8月29日,北军完成了对南京城包围,南京的形势顿时险恶起来。这时,卫队连长某对随何作战的熊秉坤一行说:“你们走吧,我现在还可设法保护你们出城”。从之,出城后又遇一湖北工程营老兵,代他们托亲戚兑换流通券,由大胜关搭日轮赴沪,流亡日本(见《辛亥首义人物传》上册P.255),关于撤退日期,据熊秉坤回忆,他们八月底离开南京时,南京尚在义军手中。此点可与上述情节相印证。但同书第304页则称“直到张勋攻入才离宁赴日”,究以何者为是,待考)。30日,何海鸣、王宪章等主张以攻为守,决定于31日晚分为四路进攻,未果。9月1日早晨,北军对南京城发起了总攻击,张勋所部由朝阳门蜂拥而入,随后大量的北军在冯国璋的统率下已拥入南京城内。何海鸣、王宪章等率部在钟鼓楼、内桥、鸽子桥、花牌楼等处与敌军进行了激烈的巷战,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一部由清凉山撤出城外,一部退守雨花台。9月2日中午,何海鸣等率卫队及第一师第三团、第八师第二十九团残部在雨花台同北军进行了最后的一战,伤亡殆尽,队伍溃散(见《民权报》1913年9月7日《民军血战记》的报导),何海鸣同少数亲随潜行至武定桥下乘小船逸去,始免于难。同日,南京陷落。

  二次革命在本质上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何、熊诸公及全体将士浴血奋战,英勇保卫南京达三周之久,为二次革命谱写了最有声色的一章。演出了不少悲壮搏斗的场面,受到了当时国内外主持正义的人士的高度评价,也就是为他们的早期革命生涯画上了最完美的句号,其后,何海鸣“即在上海卖文为生,以迄病死,不可谓非文人中之健者也”。(《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二辑,注二十七);而熊秉坤则始终坚持革命,追随中山,服务军界,在事业上颇有建树云……这些都是后话,本文不赘。

  综观以上所述,不难看出,蒋翊武与熊秉坤二公之所以受到时人的称许与推重,不仅是由于他们在发动武昌起义,敲响清王朝的喪钟方面体现了具有领袖群伦的才能与气质,还在于他们对革命的性质与任务有着较之常人更为深切的理解和信仰,毕生为民主事业而战斗。面对民初政争激烈,各社团急剧分化改组,考验着人们的政治决择的时候,作为真诚的革命者,他们始终站在人民方面,义无反顾,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毅然投身到反抗袁、黎官僚统治的二次革命之中,为捍卫共和体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此点尤觉难能可贵,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中吸取许多教益。

  ——为纪念武昌起义(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作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