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翊武与熊秉坤之比较研究(下)(3)

辛亥革命网 2010-12-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漫征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蒋翊武与熊秉坤二公之所以受到时人的称许与推重,不仅是由于他们在发动武昌起义,敲响清王朝的喪钟方面体现了具有领袖群伦的才能与气质

  还在武汉光复之初,蒋翊武即曾建议:兵贵神速,应在北军未集之前,请派张廷辅出武胜关据天险以阻其南下,黎元洪不听,反予以非难,遂使清军得以长驱直入,逼近汉口。蒋翊武道:“兵法先发制人,吾计不行,今日为敌所制,宜速迎战”,黎元洪因强寇压境,不得不以蒋翊武为防御使,任战守,渡江指挥阳夏的军事(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六辑P198),熊秉坤亦令其第十标先行参战,故民军得以首战告捷。不料黎元洪采纳孙武之议,改委张景良为汉口前敌指挥官,以牵制蒋翊武、搞垮军政分府(胡鄂公《武昌首义三十三日记》八月二十八日记)张就任后,刚愎自用,不备战守。凡蒋所计划,概不采纳,以致战事节节失利。九月一日(10月22日),蒋翊武因张景良无能,且居心叵测,乃商之军政府,以原四十一标及三十二标之部分同志为基干,再扩兵一协,即第六协,并调任熊部第十标统带杨载雄为该协统领,接替武昌防务,加派第四协张廷辅,第五协熊秉坤等率部增援汉口。九月六日(10月27日)熊部与敌激战于刘家庙,互有胜负,旋因张景良叛变通敌,突焚粮台,致使全线动摇,退至大智门。熊再率所部反攻,与清军血战于跑马场,最后退守华洋宾馆,张景良伏法后,由于继任其职的姜明经怯敌,擅离职守,潜回武昌(九标统带亦在其列),致使汉口形成无人统一指挥的局面,熊秉坤乃上书黎元洪,请其亲临前线,事为高尚志(亦共进会员)所阻,而黎也不敢前来。(在当时多数人唯黎元洪马首是瞻,百般袒护的情况下,熊秉坤敢于向黎这种畏敌如虎,临阵不前的行径提出挑战,这是他为人耿直、思想激进的表现,是具有进步意义的),革命军只好各自为战,分五区维持,熊负责防守六渡桥至歆生路满春茶园一线,幸得军政分府詹大悲办给养及弹药补充,军心稍安。

  九月七日(10月28日),正当战事吃紧之际,黄兴自沪抵达武昌,蒋翊武率队迎接入府,并敦请黎元洪将其所兼总司令一职让与黄兴。次日黎明、黄兴与蒋翊武等率兵渡江,设指挥部于满春茶园,督师反攻,蒋亦陪同参赞,建议将初建的第六协调往汉口,并将汉阳第一协调七成到汉口前线增援。九月初十日(10月31日)午前九时,黄兴派蒋翊武与张振武、胡瑛率参谋人员吴兆麟、杨玺章等视察各阵地,首先来到熊所在的驻地,是时熊斗志昂扬,接受了对桥口实行正面反攻的命令,随即向前推进。因清军陆续增援,而汉口民军不及5000,防务堪虞。是晚军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策,蒋翊武与孙武、张振武以士兵伤亡太众,均主张再扩充步兵两协及先锋队一协,又建议各协赶练补充兵一团,以补足所有战斗队伍之缺额(《知之录》P.337)。此项增兵决议,当属不谬,且系会议通过,但汉口失守后,却委过于蒋翊武、责其“任意扩军,求遂其私”(《先著记》P.154),其实,被提拔为第七协统领的邓玉麟还是共进会骨干,蒋翊武同意这个人选,更是无私可言,其处境之难,可以想见。

  汉口失陷后,为挽回战局,保卫汉阳,蒋翊武再次力主提高黄兴的领导地位,拟拥之为两湖大都督兼南方民军总司令,以摆脱鄂督黎元洪的控制。旧官僚和立宪派对此非常害怕,拉拢军政府的一批新贵们极力反对,此议只好作罢,乃由黎元洪仿古礼登台拜将,委黄为战时总司令,专任汉阳防守事宜。黄兴守汉阳,蒋翊武任经理部长兼顾问官,调度全军后勤,他还协助黄兴将汉阳民军整编为第一军,分片定区,在汉阳四面设防。时熊秉坤在十里铺待命休整,旋奉命在兵工厂、针钉厂一带布防,地当冲要。

  从当时战报发现,在此期间熊与文学社同志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例如:九月十二日,奉军令部命令,以梁邦福为支队长,熊则亲带第十标至汉阳十里铺露营;次日,奉支队长命令,于十里铺准备正、副防御。九月十五日,据附近民云:锅底山为汉阳第一门户,昔洪、杨用兵据为险隘,熊闻之即率十标统带杨传连至该地侦察,果系天生险要,特上书黄总司令据此以守,甚纳所言。先是黄及诸参谋拟弃兵锅底山守十里铺,后见书则亲至视查地形,熊及十标统带亦与偕往,客军统领王隆中也相继而至,乃改锅底山为第一门户。九月十六日,将工作器具及正副防御材料堆集十里铺,由湘军第一标换十里铺防御,熊协十标驻汉阳西门内为总预备队,故将全标带往城内,驻扎城隍庙及县学堂等处;九月十七日,熊亲至总司令部禀明,本协只有十标驻汉阳,请标署直接受命;九月二十二日,黄总司令电调九标开赴汉阳城隍庙侯令,同日命十标右翼由兵工厂起至针钉厂止换蒋统领(肇鉴)所驻防之处。九月二十五日,计划攻击汉口方略,熊率十标及广东先锋队为总预备队,以占领东亚制粉厂为目标。

  以上涉及的梁邦福,杨传连等部,都是文学社同志组成,也是第五协的基本力量。九月二十六日之夜,黄兴为规复汉口发起渡河反攻,熊部为总预备队,在汉口登陆后,浴血奋战,已占领水厂,但因湘军战事失利,牵动全局,使反攻失败。而武昌方面,一时对黄责难矢集,谓黄“徒有虚名,实不知兵”(孙武语),蒋翊武恐黄因此心灰意冷,不愿负责,当即赴汉阳进行慰勉,并为之献策道:“汉阳有襄河之险,且系武昌屏障,仍要固守,偶败不足虑,一俟各省援军齐至,再图恢复可耳”(《真史》正编上P.301),又亲率参谋、副官十余人赴前沿阵地视察,对各部队官兵慰勉有加,以鼓舞士气。是时,汉阳民军布防在南岸咀琴断口至三眼桥一线,步队第十标之一、二营等,由五协统领熊秉坤率领,驻十里铺及归元寺附近,第三营驻守琴断口,与清军相持。十月初四日,拟再渡汉水反攻未成,而清军大集,在激烈的汉阳争夺战中,蒋翊武一直坚守岗位,协助黄兴处理军务,黄“极赞公之能,谓为谋勇兼备”(龙璋《甓勤斋诗文存》文集P.18)最后蒋又命熊秉坤等召集散兵固守兵工厂,直到失守之夕,才将该厂枪支弹药尽行抢运武昌,安排各部作有计划之撤退,而以张廷辅(文学社员)、熊秉坤两部殿后。

  这时,熊秉坤以未奉撤退命令,仍商同第四协统领张廷辅死守待援,十月七日这天,“熊亲往张廷辅处磋商退兵之事,廷辅谓援兵未知何时得到,如无援到则决计退兵。乃令一使者偕熊至汉阳府署内,电询武昌援兵何时得到,兵力多少,回电含糊。坤又偕四协使者复至张廷辅处,告以回电含糊。援兵未必能到,然无退兵命令,亦惟死守而已,及十点时,我十标二营管带马明熙率兵二百余名将抵汉阳,而南门内敌伏兵齐发,占据大别山、四、五两协及三标残余兵士死于江河者有甚于敌火者,四野号呼,战云惨淡,令人不忍闻也!”(熊秉坤:《阵中日记》、《湖北文史资料》(四)P.27),嗣后因敌众我寡,且无援军,熊等只好经鹦鹉洲渡江驻守武昌。

十三、坚守武昌

  武昌保卫与停战,为首义大事纪的最后一章,亦即中华民国开国史之重要阶段。十月初七日(11月27日),汉阳失陷,武昌处于清军炮火威胁之下,武汉人心万分悲愤,是日正午,在军政府举行的六百军人大会上,黄兴立即受到严厉指责,遂引咎辞职,当晚乘轮赴沪。黎元洪也随之逃离省城,奔往葛店。一时人心浮动,秩序大乱,武昌形势异常危急。

  黄兴去职后,黎元洪纳孙武之言,委前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总办万廷献代理战时总司令,以蒋翊武为监军。万知难而去,军政府复于当晚开会,众推蒋翊武接任。蒋以军界引重,临危受命,是晚即以总司令名义,传知各部队防御武昌城(《知之录》P.381),次日,蒋在洪山宝通寺设立总司令部,设官委职,重新调整兵力,划定防御区域,与清军隔岸对峙。十月初九日午前十时,蒋发布防守令18条,对所属步兵八协,炮兵一协,工程辎重,马队数标,以及卫生队,总预备队等所负任务都作了具体指示,要求在沿江上下七十余里范围内构筑防御工事,迅速占领阵地。当时熊秉坤受命率该协固守两望至毡呢厂、砖瓦厂一带,与步队第三协(驻守凤凰山经青山至两望北端一线)和步队第六协之右翼相衔接,使清军不敢越雷地一步,据时人记载:民军以“蒋翊武为总司令,与吴兆麟、方维等,守洪山。协统熊秉坤、杨载雄等,守武胜门外新河一带”。(《武档》中卷P.399)这段记载出自《张振武之革命战史》,在众多将领中仅列举以上几位,颇有典型意义,由此可知蒋、熊二公在武昌保卫战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布置既定,蒋复派潘怡如(康时)、董令威(必武)等组织奋勇军,渡江突袭敌军侧翼,占领仑子埠、罗山等处,降敌约一团,使人心稍安。(《董必武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