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鼎评传
辛亥革命网 2011-10-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许进 查看:
辛亥革命时期民国早年,有一位令人瞩目的历史人物,他就是政坛名盛一时的陈家鼎。
报国有志
陈家鼎,字汉元,1876年生,1928年卒,湖南宁乡人,少年即以读书聪敏坚毅闻名乡里。15岁补博士弟子员,经史诗文,无所不读。家贫,到处借书抄读。常躲在狭小的家中谷仓阁楼上抄读,撤去楼梯,有时甚至竟日不下楼,食红薯充饥。戊戌变法失败后,常读王夫之(船山)和南明学者遗著,更加奋发革命思想和民族大义。八国联军迫订辛丑条约后,眼看大好河山破碎,痛恨满清腐败,有振兴中华之志。1898年入两湖书院,与同窗黄廑午(黄兴)白逾桓等相识,后转考入湖北武普通学堂。1903年初,与新入文普通学堂的宋教仁相识。同年秋,陈以成绩优异获官费保送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专心研究政治。对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著作遍学不倦,尤其对民主制度共和政体的宪法原理原则,博而且通。特别注重研究民生问题,同时注意到新兴的社会主义学说。在大学获法学士学位。
他积极参与黄兴主盟的华兴会活动,1904年,黄兴在长沙起义失败后逃往上海。11月7日,陈家鼎参加黄兴召集的余庆里集会,图谋再举事。因万福华案突发,与黄兴等先后逃亡日本,继续学业。在日本,与湘籍同学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姚宏业等联络留学生,鼓吹反清革命,宣传民主共和。1905年夏,孙中山由欧洲到日本,合并革命团体创建同盟会,陈家鼎是积极参与研究并最早加入者之一,并任同盟会总部评议员。因其学有渊源,兼通中外古今,文字功夫有根底,就成为当时革命报刊上得力的撰稿人之一。他与杨守仁、宁调元创办并由他主编的革命刊物《洞庭波》、《汉帜》名震一时。其为文下笔万言,振聋启聵。黄兴曾赠诗称赞,有“文章学问过吾党”之句。
奔走革命
同盟会刚成立,陈家鼎就奉孙中山派遣回国在长江一带发展革命组织,他是在长江沿岸建立同盟会机关的第一人。先后设机关于上海、武汉、长沙。在上海,由当时在阜丰公司任职的孙毓筠捐资作经费,先在虹口三元里,后迁往法租界八仙桥鼎吉里夏昕蕖家设立同盟会机关,门外挂“夏寓“的牌子,由陈家鼎驻会负责。上海同盟会机关成为1906—1907年前后海内外革命党人活动联络通消息之大本营。
在武汉,陈家鼎和“日知会”的刘敬庵、朱松坪、时功璧等结交,情感甚笃,在督暑衙门后面的高升巷建立起同盟会湖北机关。在长沙,和禹之谟共同创建了同盟会湖南分会,先设在天心阁,后迁至长沙北正街湘利乾织布公司禹之谟家中。陈家鼎还结识一些长江会党头领人物如杨恢、成亚龙、郑先声、马福益等,开展活动。他当时任长江沿岸七省同盟会视察,不避艰险,为创设机关进行革命而努力。
1906年5月25日,陈家鼎和禹之谟一起,在长沙领导了湖南各界公葬陈天华、姚洪业两烈士的大规模示威运动,参加者有以学生为主的各界青年万余人,民心奋起,三湘震动。当时湖南的青年军人和学生,听了陈家鼎、禹之谟的讲演,奉之为泰山北斗,一时全省人心更加趋向革命。陈、禹以为民气可用,拟乘机进一步发动起义。不料事泄,禹之谟被捕牺牲,陈家鼎越墙逃入圣公会,得牧师掩护幸免于难。乃乔扮清吏,被护送沿小路奔江西萍乡逃亡去沪,清廷诏令沿江大吏悬赏缉拿之。其父悔叟公在家乡险遭缧绁,幸得乡坤杨翌如等保免。
在上海,陈与宁调元、杨守仁出版了革命刊物《洞庭波》。1906年10月29日,陈为逃避追捕,和宁调元同船逃亡日本。宁舟中赋诗八首,有云:“心绪如焚赋七哀,同舟共济几人才,祖鞭应许君先著,东亚雄飞大舞台。”“需知安乐交人易,漫说狂澜砥柱难,唯有使君唯有我,头颅练好铁相看。”(刊于1907年1月出版的《汉帜》第一号75页)
萍浏澧起义爆发,宁调元奉派回国策应,陈家鼎在《汉帜》杂志上发表《论各省宜速响应湘赣革命军》等文章声援。陈当时在东京曾任同盟会总部鼓吹部部长、文学部部长等职。起义失败,陈家鼎、宋教仁等在东京为此役牺牲的烈士刘道一等,开会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