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先驱许行彬(6)

辛亥革命网 2011-09-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徐建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9月是孙中山先生的好朋友、中国同盟会的资深会员、近代新闻事业的先驱者许行彬先生诞生137周年。先人已逝,然而在他的家乡浙江省海宁

  在海宁市周王庙镇东花园弄,在一座常见于江南民居而又兼带西洋风味的建筑,这就是许行彬的故居高阳小庐。在这座建筑的花厅前,如今还留有70多年前,许行彬先生亲手种植的两株金桂树。

  人去花在香犹存,花似故人更护庐。民国19年(1931年)许行彬先生为了退而结庐,投入3万银洋,在家乡周王庙镇东侧建造了这座名为高阳小庐的建筑。这一天,他在完成《浙江白话新报》的编务后,专程来到西湖边上盛产桂花的满觉垄,花两块大洋,购买了两株30年以上树龄的金桂树,之后又联系航船,在清明节前几天回家祭祖时一并带到了高阳小庐,之后亲自掘土、浇水、施肥,把这两棵桂树种在花厅前。这是两株神奇的金桂树,不但独占三秋压群芳,就连仲春、寒冬时节,也能看到桂花吐芳,香气醉人。许行彬对这两株桂树厚爱有嘉,每每有贵客来访,他都会兴趣盎然地介绍这两棵桂树的诸多特点,有时索性和朋友对着桂花做诗唱赋,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这年是入住小阳高庐的第一个仲秋,许行彬先生时年58岁,金桂吐芳时,郁闷不复在,他欣然提笔写下了《高阳小庐记》。这部通篇工笔直书的文字,勒刻成碑后,置于一凉亭的台基上。之后人们闻香读碑,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每年一到金桂飘香的仲秋时节,许行彬先生总会抽空回高阳小庐小住,并邀请亲朋好友同来赏花品茗。此时人间金桂馥郁,天上婵娟含笑,许行彬先生时而引经据典,时而踱步低吟桂花,真是良辰美景,花前月下,何等洒脱。对于熟悉许行彬先生的父老乡亲来说,往事历历在目,是那么清晰、那么浓重。

  许行彬先生爱花成癖,而最钟爱的就是桂花,他常说桂花能消气解闷,诚为诸药先聘通使。是的,许行彬先生生性憨直,动遭人忌,因多次在报纸上揭露黑暗势力而屡遭牢狱之灾。每次回到高阳小庐,颇通人性的这两株金桂树总会以浓郁的芬香,带走他心头的烦燥和苦闷,之后他又以高昂的斗志致力于报业。

  桂花知人意,芳心虽不大,容得许多情。1951年11月,在军管的非常时期,许行彬先生被错定为“恶霸地主”判处无期徒刑。从此开始,这两棵桂树好象得了重病,开花的次数少了,再也没有原先那种浓烈的芳香四飘了。两株桂树逐崭被人淡忘,1953年5月许行彬含冤屈死,终年79岁,这年仲秋,庭中的两株桂树吐一个花蕊。当时入住高阳小庐办公的周镇公社有关人员曾提出,要把这两棵半死不活的桂树连根拨除。只是众人出于对许行彬先生爱花情结的考虑,怕拨除这两棵许行彬视若生命、富有灵性的金桂树,会带来不测,这才迟迟没有动手。

  这种状态一直到1999年金秋有了改变,这一年的春天,海宁市人民法院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撤消了1961年的错误判决,宣告许行彬无罪。等了太久太久,两株金桂把久久的期盼化为满树的花蕊,花色如玉,浓香四溢。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高阳小庐,除了一睹金桂吐芳的盛况外,还有一份对金桂主人许行彬先生的深切缅怀之情。

  从此之后,这里的金桂又恢复了48年前的盛况,小镇上的人又能时常闻到沁人心脾的金桂飘香了。这是21世纪的第一个国庆,远在海外的许行彬先生的亲朋好友专程前来高阳小庐祭奠。他们在祈求许行彬的在天之灵谅解后,小心翼翼的摘下几朵桂花,夹在一个小本子里,他们要远渡重洋,带去作永久的思念这物。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植物是长寿的。细细算来,这两株桂树已经有130年以上的树龄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不离不弃,为高阳小庐这座名人故居平添了活力和神秘的色彩。当然这无穷无尽的浓香,也吸引了海内外的名人研究专家。由于许行彬先生的坎坷一生早已烂熟于胸,于是他们在满树金黄色的桂花中看到了月黑风高;在飘飘洒洒的桂花雨中,闻到了令人窒息的萧杀。

  遥想当年许行彬先生在这里留下的朗朗笑声,再一次轻轻低吟《高阳小庐记》,使人忽然觉得,这金桂香得让人留恋,因为它凝聚了太多的人生况味。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