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先驱许行彬(2)
辛亥革命网 2011-09-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徐建明 查看:
二
海宁钱江潮天下闻名,在观潮圣地海宁,至今还流传着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观潮的动人故事。而邀请伟人前来观潮并全程陪同的这个人就是许行彬。
1916年9月15日(农历8月18日),孙中山先生实在难以推辞好友许行彬的盛邀,偕宋庆龄及朱执信、张静江、叶楚伧、任凤冈、吴文禧、孙棣三、蒋介石一行10人,乘坐上海的头班快车到达沪杭线周王庙火车站。同盟会资深会员、浙江省参议员、我国近代报业的先驱许行彬是年43岁,为一天他早早来到周王庙车站,在他的旁边还有10乘蓝呢大轿和20多位轿夫。
原来早在几天前,在杭州办报的许行彬就接到孙中山从上海发来的信件:行彬同志均鉴:承蒙力邀,余定于9月15日前往观潮,请告知辛斋,陪同前往。你我杭州一别,时日已久,到时定当畅叙。另请备肩舆(即轿子)10乘,以代舟楫。顺颂编安。
许行彬捧读此信大喜过望,他马上回到老家周王庙,一面请人专程去邻近的长安镇,向回家养病的杭辛斋告知此事,一面又赶忙落实轿夫,是夜三更打过他还在精心筹划接待中的一些细节。孙中山虽说是老朋友,但他是伟人,招待中可千万不能出现失误啊!
第二天具体落实好10乘蓝呢大轿和所需的轿夫,刚刚想松一口气,许行彬又觉得有必要和现任盐官的县知事刘蔚仁就接待、餐事等宜商量一番。于是次日他又风风火火赶到盐官,就孙中山先生要前往观潮一事向刘知事作了通报。刘蔚仁一听,大吃一惊,连忙表态:从未见过这样的大人物,一应招待事宜愿听行彬兄吩咐。于是两人坐下来,就菜肴品种、场地安排、陪同人员细细斟酌起来,直至太阳落山时分才一一商量定当。说到费用支付,许行彬爽快地提议,一应支出全部由自己承担,可是刘知事却当即否定:“许先生别开玩笑了,由你汇钞,我岂不被天下人笑死?只是最好请孙中山先生给我们县留点墨宝,以作纪念。”
“这没有问题,到时候我会开口的。”许行彬用带点杭州官话的乡音回答得相当爽快。
这天早上9时左右,许行彬身着长衫马挂,头戴礼帽,喜气洋洋来到周王庙火车站。他一本正经告诉站长,等一会儿有一列从上海方向开来的快车要在这里停靠。站长姓杨,他一脸茫然,以为许行彬在开玩笑,他说:“这可是四等小站,从来没有快车在这里停过啊!”
许行彬见一时讲不清楚,就说:“你把扬旗给我!”扬旗就是红绿两色的指挥旗。
许行彬刚把扬旗拿在手里,就看到从东面隆隆驶来一列快客。他沉着地挥动手里的红旗。看到信号,快客慢慢停了下来。等车停稳,人们看到从车上下来的是孙中山、宋庆龄、蒋介石、张静江等七位大人物,顿时都惊讶得合不扰嘴。一行人坐上轿子,在杨姓站长的安排下,直接由旁门出站。
在许行彬家里,孙中山等贵客落座于客厅的红木太师椅子上,喝着香气扑鼻的明前西湖龙井茶,这可是许行彬特地从杭州带来的名茶。这天秋高气爽,孙中山心情极好,当问及当地民众生活现状时,许行彬无奈地作答:“当地农民主要以蚕桑养植为主,由于蚕茧的销路不畅,只能勉强维持在保本状态。”孙中山一听,马上提议:“民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参与,你在杭州办白话报有一定的实力,你完全可以为当地民生出一把力,如收购蚕茧、兴办丝厂等。”正是有了孙中山先生的这个倡议,在以后的岁月中,许行彬利用临街的房子,开设了蚕茧收购站,把农民卖不掉的茧子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进,然后再卖给杭州的缫丝厂。看到当地的蚕茧量多质优,之后许行彬又一鼓足气与人合伙创办了浙丝一厂,成为当地生丝制造的龙头企业。
孙中山谈兴盛浓,他把杭辛斋拉到身边,高兴地说:“你的《国闻报》可是一张相当有影响力的报纸,接下去准备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