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先驱许行彬
辛亥革命网 2011-09-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徐建明 查看:
一
今年9月是孙中山先生的好朋友、中国同盟会的资深会员、近代新闻事业的先驱者许行彬(字祖谦)先生(1874—1953),诞生137周年。先人已逝,然而在他的家乡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镇,人们依然在传颂着他的故事。
许行彬年幼就聪颖过人,尤其擅长策论,他在宣统元年撰写的长篇策论《行彬文稿》抒发了这位年青人立志变革、锐意创新的豪情壮志。这一年秋天,考中秀才的许行彬正在家里宴请宾朋,下午,离他家不远的路仲里来了一个名叫管元耀的读书人,他想考功名,可是屡考屡败,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放弃功名,把家乡的名胜古迹以图文的方式记录下来,编书出版,供人阅读。见到许行彬后,他拿出厚厚的一包文稿请求审阅。许行彬热情地招待来客入坐,待上前一看,里面画的全部是家乡的风胜名景,当下面露喜色,连连称好。可是管元耀却面露羞色,说:“这部书从收集材料到写作、勾图,已经花费了10年时间,非常想把这部书付梓出版,可是却处无处筹措资金。”许行彬一听急忙问:“大概要多少银两可以办成此事?”管不好意思地说:“起码得一百个大洋。”许行彬说:“这不成问题,这来帮你想办法。”
许行彬当场拿出20个现大洋,与此同时还给硖石的大商人徐申如写了一封信,请求全力玉成此事。还主动提出愿意为这本书作校对。管元耀满心欢喜而去,找到徐申如后,得到了徐的50个大洋资助,还写了力荐信,要求其他商界同仁群策群力,为这部书的问世出一份力。
就这样管元耀很快就筹到了出书的款项。后来徐申如的儿子徐志摩知道有一本介绍海宁风光的书将要出版的消息后,主动找到许行彬,要求两人共同为这部共计8册的木刻雕版《海昌胜迹志》作校对。这套丛书在1932年出版,对介绍海宁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今这套丛书已经进入拍品,在网上时有出现,只是价格已经高处不胜寒。这部书后记中作者对许行彬先生的感激之词尽管已经过去70多年,但读之依然叫人动容。
许行彬生性憨直,做过教书先生,还经营过茧丝业,但最终选择了跟随孙中山先山,加入同盟会,决意推翻满皇朝这条道路。为了全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除了作为幕僚追随孙中山左右,他还不至一次把祖上传下来的金银财宝、良田肥地,变卖后支助孙中山,为此孙中山把他引为鸥盟,每次见了许行彬总会向他行脱帽礼。在辛亥革命成功后,许行彬坚拒孙中山提出留在南京政府共某国事的要求,决意把事业的立足点放在经营《浙江白话新报》等多种刊物上。
《浙江白话新报》始发于省城杭州,创办于宣统二年的,它提倡白话,反对之乎者也,为反对封建迷信,提高民众的思想觉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超前意识无人比肩。作为一个报人,要敢于直言,这自然会得罪权贵,遭来牢狱之灾,但是许行彬身上却有一股子发自内心的铁肩道义。作为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忠诚拥护者和追随者,《浙江白话新报》旗帜鲜明的反对帝制,反对军阀割居。作为报纸的总经理,辛亥、癸丑、丙寅年间许行彬三次入狱,幸得支持改革的同乡杭辛斋、蒋百里、王国维、沈钧儒、褚辅仁的极力营救,才免于一死。作为报人,许行彬办报是成功的,《浙江白话新报》最高是发行量达4余万份,这在当时称得上海量了,这主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张报纸有观点、有棱角、信息量大,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除此这外,报纸上的策论用笔生动,喜笑怒骂皆成文章,除了许行彬亲自操刀外,杭辛斋、邵漂萍、陈独秀、陈布雷等等当时堪称一代文豪的大家,源源不断地为这张报纸提供佳作。
1932年许行彬经保释后出狱,当时由于缺医少药,14岁的儿子许冠臣因肺结核已病入膏盲。许行彬顾不得狱中的苦涩,亲自带儿赴上海请名医救治,但毕竟为时已晚,带回来的只有爱子的骨灰盒。许行彬痛苦之极,在后顾茫茫之际,他决定用平生积攒下来的30000元银洋,建造一处象样的住宅。在他56岁这一年,名为“高阳小庐”的住宅峻工。它占地面积2亩余,围墙高三丈两尺,楼高两层,四面皆有走廊。两楼上设有精巧的西式搁楼,专门用于置放爱子的骨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