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先驱许行彬(5)

辛亥革命网 2011-09-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徐建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9月是孙中山先生的好朋友、中国同盟会的资深会员、近代新闻事业的先驱者许行彬先生诞生137周年。先人已逝,然而在他的家乡浙江省海宁

  卫退园是许行彬的私人花园,位于海宁市周王庙镇东面,占地10余亩,有东西花园之分,东花园主要种植一大片高大茂盛的毛栗树,西园就讲究得多了,竹林风涛、小廊回合,亭台楼阁、曲折生姿,百花竞相吐艳,诚为难得的一个好去处。

  修建此园的工程浩大,全部由许行彬亲自设计,之后请治园经验丰富的苏州工匠承担施工。自1932年高阳小庐主体建筑竣工后,即开始卫退园的营建,期间因抗战爆发,工程暂停,直到8年抗战胜利后,才继续动工兴建。

  倦还亭是全园的最高点,在这座泥土堆积而成的小土坡上,建有一座精巧的亭子,朱漆黛瓦、飞檐翘角,自成一景。站在上面看下去,只见各种各样的太湖石姿态美妙,状如狮虎,或嘶或鸣,妙趣横生。曲尺形的廊棚里置有古色古香的红木桌椅,可以随时坐下来,悠闲地喝上一杯茶,然后再慢慢地观景。

  当初建造卫退园,许行彬有一个宏愿,就是要把此园建成海宁第一流的花园,为此他托人专门寻访名树奇石,从整个布局来看,深得苏州园林灵巧雅致,用材用工精良的特点,花园中南北纵向的小径,全部采用碎磁片镶嵌成各种图案,给人以新清脱俗之感,花园北边的茂林修竹,窜过园墙,一片碧绿。坐火车到周王庙镇,老远就看见翡翠色琉璃瓦墙里后面的一大片竹林,在风中深情吟唱,好像是在迎接来小镇的每一位宾客。

  当然花园的主角是花,卫退园里的各种花卉四季常开,争相斗艳,许行彬时常不无骄傲地邀请政界名流前来赏花赋诗。许行彬一生作诗甚多,有不少就是在这座花园里草成的。

  1946年卫退园工程正式宣告峻工时,许行彬启用了一方“卫退园老人”的闲章。此时这位生于1874年的国民党元老、中国白话报创始人,已年愈70。回顾自己追随孙中山先生推翻满清皇朝,倡导白话文唤醒民智,之后因揭露时政黑暗,三度入狱,险此丧命的经历,产生了大隐于市,在卫退园的适宜景致中安度晚年的想法。可是最终他因为事务繁多,大多数时间寓居于上海、杭州,只是在每年的春节、盛夏时节,回到卫退园休憩个十天、半月。在这里的每一天,许行彬都觉得很有意思,他每天早上从居室里出来后,沿着卫退园的小径走到倦还亭里,然后坐下来,吃上一碗夫人梅氏做的豆沙馄饨。之后一边听着院墙外父老乡亲劳动中的说笑声,一边细细分辨说话者是谁,有时实在想不出来是谁,就问旁边的梅夫人,这时许行彬常会为自己少小离家而自责。细读许行彬的诗文,有不少就是这种充满故乡情怀的有趣描写。

  1951年在军管时期,许行彬因为在一次聚会上直言抨击了某些当权者的胡作非为,因此引火烧身,错误地被划为恶霸地主,并判处无期徒刑。之后,昔日的卫退园里再也看不到鸟语花香的一幕了,先是在花园里开设了一家农具加工厂,整日里铁锤声叮当不息,精美的各种木制装饰件,很快就成了炉堂里的燃料,之后镇里兴办水泥厂,又把厂址选在卫退园,就此这个花园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进入90年代后,水泥厂又改为皮件厂。近日笔者再次来到周王庙镇,只见原先卫退园遗址上,除了现在的皮件厂外,还插进一个派出所、一个消防大队。

  放眼四顾,我竭力寻找昔日卫退园的遗迹,只可惜世事巨变,虽然走得汗流浃背依然一无所获。好在苍天不负有心人,就在我准备无功而返的时候,终于在皮件厂大门的传达室右侧,发现了一块一人多高的太湖石,看上去很有点年头了,这正是当年卫退园里的遗物。这块太湖石四周被栅栏紧紧围住,孤零零很是凄苦的样子。为何如此对待太湖石?当我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块太湖石的时候,突然之间发现,这块太湖石就像一头雄狮,正在呼啸长鸣,气势逼人。

  我再一次想起卫退园的主人许行彬,情不自禁吟起了他的诗句:“园林近市耽陶隐,一枝秃笔鬼神愁。”人不在,神在;园不在,诗在。我对围在笼中的雄狮作久久的仰视,眼前再一次清晰地浮现出昔日绕有林泉之趣的卫退园胜景。

  五

  种花怡情,其实除了怡情之外,长期受到人间万般情愫熏陶的好花,是通达人性、知人心意的,桂花尤其如此。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