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先驱许行彬(3)
辛亥革命网 2011-09-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徐建明 查看:
“我当然仍然要继续宣传民生,反对帝制!”孙中山一把握住杭辛斋的手,提高了嗓音:“民众需要《国闻报》的引导,在这方面你还要继续努力。你也要继续努力噢!”他又一把拉住了许行彬的手,两位报业巨擘的手与伟人的手连在了一起,千言万语化成引导民众拥戴民国政府的无穷力量。之后两位报人始终牢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口诛笔伐与倡导恢复帝制的军阀展开了持久的舆论战,因此两人都身陷囹圄,还险些命丧黄泉。
茶过三巡,大家就坐上轿子,朝盐官方向而去。其间有10来里路程,中间出于对轿夫的体恤,孙中山先生主动提议暂停休息共计4次。每次暂停,孙中山先生总要跨出轿栏,四处巡视一番,深为江南大地的秀美而赞不绝口。许行彬则在一旁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未到得盐官县城,刘蔚仁早已带了各界民众代表及军警,迎候于北门外宜家桥。进城门后,刘知事带贵宾穿过贵为“江南独步”的汉白玉跨街石坊,经过皇室建制海神庙,来到了海宁县立商科职业学校。这个地方相对安静,没有闲杂人员出入,便于警卫,而且雕梁画栋,装饰精美,当地人都把这个地方叫做马公祠。
中午,设圆台正席两桌,附带3席八仙桌,供轿夫用餐。正席宾主混杂而坐,当地绅士宋玉晋、张鹏翔、沈冠英、张陛庚及教育、军警、商业界的代表一一作陪。据当年在海宁县立商校烧饭的阿二(音尼)伯伯的孙子回忆,招待孙中山先生观潮所用的菜肴,全部是海宁地方特色菜,计有稣缸大肉、红闷羊肉、白斩鸡、八宝鸭、剌毛宴球、清蒸鳗鱼,炒菜有清炒虾仁、油爆鳝丝、蟹黄单炒、清炒鸭舌、红烧肚档、粉皮鲫鱼、雪菜豆瓣泥、小白菜、冬菜炒边笋、发芽豆炒黄豆芽,最后上桌的是两盆汤菜——宴球羹、榨菜肉丝蛋花汤。
无酒不成宴,许行彬深知孙中山先生滴酒不沾,为了既活跃气氛又有杯中物可喝,这次主桌上提供的是杜做酒,这是江南一带农家按传统古法以糯米为原料,精制的一种略含酒精度,上口香甜、清淳,有益健康的饮品。孙中山先生大概是第一次喝这种杜做酒,胃口大开,妙语连珠,许行彬不失时机提出了索要墨宝的要求,孙中山一口答应:“等回上海后就马上动笔!”其余的贵宾面对满桌特色菜肴,无不食指大动。蒋介石小小翼翼地向许行彬问道:“江南一带的豆腐也是很不错的。”言下之意是为什么不上豆腐呢?许行彬一听马上应答:“今天贵客满座,是大喜之日,按我们江南风俗是不宜上豆腐的!”蒋介石一听若有思索:“是的,是的。”
用毕午餐,一行人来到海塘边上一个名叫“天风海涛亭”的地方,孙中山不时向盐官知事发问,还问得很细致,如海塘长度、海滩面积、潮夕周期、潮高均度、风浪等级等等一系列专业问题,刘知事哪里来这么多的科学知识,他除了疲于应付,就是盼大潮快快到来。
八月十八潮,天下壮观无。天下奇观海宁潮终于奔腾而至,孙中山先生注目凝望,心潮起伏。大潮过后,一行人在观潮亭合影留念,孙中山先生居中,许行彬紧随其旁,他以一种坚毅的目光直视前方,透出一种跟随孙中山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
之后孙中山一行从盐官沿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纤道,到达长安镇站,沿途民众奔走相告,万人空巷,争睹伟人风采。为了更好地与民众交流,到达长安镇公庆街的时候,孙中山先生特地换了一乘敞篷轿子,满脸笑容向站立在街道两旁的男女老少挥手致意,之后从长安镇车站坐火车回上海。
孙国山先生事隔两天后就给许行彬寄来了一封情深意长的感谢信,之后又嘱蒋介石把字体为12公分大小的榜书“猛进如潮”条幅转交给许行彬。这是孙中山为海宁书写的唯一墨宝。
三
许行彬的一手书法也相当不错,他自幼即临习颜鲁公的碑帖,之后又师承王右军行书,浙江省的不少名胜故迹都留下了他的墨宝,至今杭州黄龙洞风景区的石壁上还存有许行彬所题的一副对联,不过他在商店企业的招牌上却始终不着点墨,说来这里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