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翊武的人生轨迹(8)
辛亥革命网 2011-08-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于乾松 查看:
进入全州境内离兴安县城约18华里的地方,有一个小饭店。为了解除旅途的疲劳,蒋翊武决定在前面这家小店吃过午饭再走。在接近小饭店的时候,渐渐地看到店中有身穿军装的人员出现。由于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而且对方似乎已经注视着从湖南过来的人群,掉头往回走会引起更大误会,蒋翊武决计继续前进。
当蒋翊武一行来到小饭店,桂军巡防营的10余名士兵即刻迎了上来,不由分说地把蒋翊武等人扣下,并从他的行李中搜出了手枪等“危险物”。在初次询问时,蒋翊武说:“我姓唐,生意人,路过此地。”士兵中的小头目自然不相信:“看你这模样,虽然是商人打扮,但浑身上下怎么看就像个当大官的,莫非就是湖南的唐蟒?”蒋翊武回答:“不是,我的确是个做买卖的生意人。”
不一会,被分开审讯的蒋翊武部下覃连升(覃得胜)经不住恐吓,把蒋翊武的真实身份和盘托出。当他们再次核实蒋翊武的身份时,蒋翊武非常坦然地告诉他们,自己就是武昌起义的总指挥蒋翊武,并希望各位兄弟高抬贵手放行。然而,由于有“大总统悬赏通辑蒋翊武之令”,加上以其“为极峰(指袁世凯)用重金所购者,若论功必邀不次之赏”的诱惑,旅长秦步衢得之喜出望外,经过确认被拘者真的就是蒋翊武后,为了安全起见,立即向全州知府借用重刑具一套,给蒋翊武钉上了脚镣手铐。随后,他先后电报其桂林的师长陈炳焜和南宁的都督陆荣廷,还欣喜若狂地越级向北京的袁世凯报喜请功。
9月1日,蒋翊武被解至桂林。第二天,陈柄焜在桂林镇守使署的大堂,拿出袁世凯“着将蒋翊武就地枪决”的电文给蒋翊武看,并且要蒋翊武迅速写好遗书。蒋翊武神色不变,从容面对。在狱中,他思绪万千,深知袁贼不会轻易放过,自己难以逃过人生的最后一劫。但作为志在国家兴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革命先行者,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想到先行一步的革命同志们,蒋翊武的心情显得格外的平静。
负责看管蒋翊武的桂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贲克昭,在蒋翊武羁押期间,深深地为蒋翊武的革命信仰和气节所震撼,他向他的朋友赞许道:“余深敬佩其为人,及正法令下,余踌躇者久之,不忍宣布,然亦无法可以救援。蒋公亦时询余南宁有电来否,蒋公固自知其无生理也。”
在蒋翊武临刑前的日子里,贲克昭安排手下给蒋翊武好酒好菜侍候。蒋翊武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心中有些牵挂放心不下,便请贲克昭提供一些纸笔,为自己的身后事情作些必要的交待。他先后致书同乡挚友黄静谦(即黄贞元)、于哲士、吕松亭等,托孤于他们;然后致书夫人刘玉珍,并说:“如夫人遗腹,得雄便为家门之幸,取名继武,二夫人遗腹,得雄取名幼武。予之灵柩运回,葬于后园,每逢寒食盂兰,亦可以享清水寒灯,则予愿毕矣。”
9月9日下午4时,蒋翊武在仪仗队的陪伴下,在号手们的“进军号”(蒋翊武事先要求的)声中像又一次出征一样,来到桂林城丽泽门外的刑场。他身着白色绸衫,慷慨激昂地向围观群众演讲革命大义,表示誓死捍卫共和的决心,盼望人民为着自由与幸福而奋斗。他说:“同胞们,我蒋翊武生是共和国的人,死是共和国的魂。我愿意以我的生命告诫大家:只有民主共和,国家才有希望;只有民主共和,民众才有出路。中华民国万岁!”然后,他盘坐在红地毯上,张开双手指着自己的胸膛,对行刑队大声说:“来吧,就朝这里开枪!”面对英雄的壮举,群众失声痛哭,执行士兵凝神静听,为之动容,迟迟不肯开枪。一个排长看到这种情况,恐怕有什么变化,于是从蒋翊武的背后发射了子弹。就这样,蒋翊武为追求和实现民主共和英勇就义,为人类留下了一首荡气回肠的正气歌。
五、蒋翊武的家书和绝命诗
蒋翊武英年早逝,除了留下他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视死如归、荡气回肠的正气歌之外,仅只留下几封“家书”和几首“绝命诗”原件。而这确是我们追溯英雄足迹最为宝贵、最为难得的历史资料。
由于历史的原因,蒋翊武致黄贞元、刘玉珍等人的书信没有被保留下原件。现在,我们仅能看到蒋翊武致双亲的三封家书和四首《绝命诗》,现照录如后。如今,当我们缅怀先烈,重温蒋翊武的遗作,就会肃然起敬,深深地感受到他为民主共和英勇献身的满腔赤诚,对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对后来人的热切期待与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