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鸿烈与崂山的开发(3)

辛亥革命网 2011-12-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沈鸿烈最初投在张之洞的麾下,在黎元洪新军所部,担任军队下级文职官员,初任营文案处帮办,兼军干讲习所讲师。后来由于沈鸿烈在海军任

    抗战爆发后,他升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后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考试院铨叙部部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任国民党“国策顾问”。1969年3月12日,病逝于台中市,时年87岁。

  沈鸿烈尤以倡导崂山旅游综合开发而著称,他注重对崂山旅游景点的开发,经常游览崂山,进行考察,制定乡区建设纲要。对崂山山区的道路多有修建。如展宽柳树台至靛缸湾的道路,展宽沙子口至太平宫的道路,在崂山里修建盘山道路铺梯子石阶;展宽沙子口至太平宫的道路,在崂山里修建盘山道路铺梯子石阶;并创办了李村师范学校,兴办了一批乡村小学。还加强了植树造林。1933年在九水庙植黒松一万余株督导登瀛、丹山个村发展果树林木。巨峰北下在拔海1100米的丹炉峰有一山泉,名天乙泉,又称原泉。崂山山泉中拔海最高的山泉,是白沙河的发源地。泉边石刻“原泉”二字,即为沈鸿烈亲自题写的。1932年,上海人士集资在崂山返岭村东南海滨建“斐然亭”,因沈鸿烈字成章,故取《论语》中“斐然成章”之句为亭名。次年又立《斐然亭碑》,由奉化王正迁撰写碑文,文中对沈鸿烈于崂山之开发多有赞誉之词,实为沈氏德政碑。这类碑刻尚有在崂山太清宫立的《民国十七年纪念沈总监碑》、在华严寺立《民国十九年沈鸿烈功德碑》,盛赞所率海军对崂山的贡献。列有:“辟画路政”、“振兴学校”、“保障渔业”、“肃清盗穴“等。在北九水潮音瀑的观瀑亭内,悬挂“观澄”二字之石匾,乃是1933年建亭时,由沈鸿烈所题写而刻成,并附有:“鱼鳞口为崂山泉水之瀑布,游人玩赏,每作勾留,特辟此亭,藉供休憩。”下署“沈鸿烈。”位于北宅科东北、南天门山西麓的书院村。俗称龙虎地,明嘉靖五年辟为墓地,葬刑部侍郎、即墨蓝章,次年蓝章迁葬即墨城北,此地始称南茔。明季,蓝氏十世孙、南京神威营左营都司蓝涺在南茔构筑茅庐三间隐居,娱于经书字画,故取名读书楼。崇祯十四年中进士后废。1934年,沈鸿烈游此,见谷内山光灵秀,草木茂盛。得知原为蓝氏南茔及建有读书楼,遂将此地一个小村庄名更为“书院村”。此类举措,颇有助于青岛崂山旅游事业的发展。

  沈鸿烈在崂山的遗迹著称者有二:一为北九水沈鸿烈别墅。快山中路有九水,故有“九水明漪”之称。九水发源于巨峰北麓的凉清河,下流汇入白沙河。北九水为白沙河上游,有内外之分,自大崂至太和观为外九水,约有6公里长。这段路程“两山相夹,下有深潭,沿途山峡奇秀,清流迂回,水作龙吟,石同虎踞,峭壁危岩,触目皆是,音乐图画,兼而有之。”开发九水的公路后,他又将德国人遗弃的营房旧址,改建为别墅,主要作接待贵宾之用,人称沈鸿烈别墅。前交通部长叶恭绰就曾下榻于此。

  二为沈鸿烈亲笔题词的“源泉”。巨峰北下在海拔1100米的丹炉峰有一山泉,位于巨峰北侧“龙穿崮”最底,是崂山地势最高,名气最大,水量最丰的泉眼,名天乙泉,是因崂顶道土每晚顶礼膜拜太乙星斗而命名,是崂山山泉中海拔最高的山泉,是崂山最长河——白沙河的发源地。泉边石刻“源泉”二字,即为沈鸿烈亲自题写的。崂山的泉眼成百上千,沈鸿烈品过不少泉眼的泉水,唯独给天乙泉题词,足见这口甘泉的水质是崂山矿泉水之首。这口泉眼,深约1米,宽不足1米,长年水喷如往,即便是百年一遇的大旱,也不干涸,此泉属洪积扇潜水。因崂顶在海拔1000米处有较大面积夷平面向北倾斜,在北东与北西两列山岭洼地间形成良好的汇水区。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曾留下一篇独到的《崂山环游记》。略云:“此次环游崂山,于民国二十三年十月廿六日出发,十一月一日回市,先后七日,环游崂山一周。又于大环行线之外,划多数小环形线。按照预定计划,循之以行,遂获表里兼收,游览殆遍。水陆合计,为程六七百里。论其时间之促,与游程之远,盖为前人所未觏矣。兹举游览经过,分段述之如下:

  一.环游宗旨:

  此次宗旨,与寻常游览不同。寻常游山,或寄情风物,或书写性灵,要以骋心悦目为主。此行宗旨,重在考察山川形势,规划整理方针,交通如何布置,名胜如何保存,俾后来者得以恣情山水,获登临之便宜,供身心之修养。所以,为将来大多数游人设想,而非仅为吾辈三五人计一时之快乐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