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馆主陈范(3)

辛亥革命网 2011-10-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周宇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03年,在中国报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苏报案”,这是辛亥革命走向高潮过程中的一起事件,影响深远。对于这起事件,人们早已耳熟能详

  但是,也应该看到,属于维新的时代已经过去,历史正在涌起一股新的浪潮,而陈范和他所掌握的报纸仍在宣传变法,宣扬立宪救国,就显得不合时宜了,致使读苏报者,诧为怪诞。

  这时,上海报业界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著名的报纸很多,竞争很激烈。从一开始,《苏报》就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一是稿源匮乏,其次是销售不畅,有倒闭的危险。

  然而,这时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改变了陈范和《苏报》的命运。1900年夏,唐才常、林圭等人在上海组织正气会,“务合海内仁人志士,共讲爱国忠君之实,以济时艰”,陈范也参加了这个会。随后,1901年春在愚园发动的拒俄密约事件和后来的“张园”演说会,都能见到陈范的身影,可以看出,急剧变化的时局对陈范的影响是很大的,陈范也在随着变化的时局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从保皇、勤王而渐趋激进,随着陈范思想的变化,《苏报》的政治态度也在悄然转变。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4月,由蔡元培、蒋智由、黄宗仰等人发起,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共有会员一百多人,陈范也是成员之一,教育会开会,陈范任评议员。中国教育会成立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11月,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发生退学事件,退学学生求助于中国教育会,中国教育会经过商议,决定接受学生的请求,于这年11月16日,成立了爱国学社,蔡元培任总理,“校内师生高谈革命,放言无忌”。陈范参加了开社典礼,并合影留念。爱国学社每月都要到张园去演说一次,开演说会。演说的内容都是爱国主义、排满、革命等等,人数越来越多。

  陈范思想的变化,必然影响《苏报》的舆论导向。爱国学社成立后,经费不足,与《苏报》相约,由学社教员蔡元培、吴稚晖、章太炎等七人轮流每日为报社写评论一篇,报社则每月给学社一百银元为报酬,此时正为稿源发愁的陈范当即应允,于是互受其利,而《苏报》遂为爱国学社师生发表言论之园地。实际上,《苏报》成为爱国学社的机关报了。

  上海南洋公学退学事件发生后,引起了陈范和《苏报》的关注,《苏报》率先报道此事,澄清事情真相、赞扬学生的正义举动,斥责校方和顽固教习的愚昧、蛮横。后来,南京陆师学堂也发生了退学事件,《苏报》也给予了报道,抨击学校当局干涉言论自由。那时,清政府实行“新政”,各地竞相兴办了许多新式学堂,这自然是件好事,有利于新式教育的普及和西方先进文化的传播,但也如此,学堂内新旧思想交织,两种文明冲突得很厉害。罢课、退学时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也是辛亥革命准备时期民众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很多报刊深怕触动时忌,不敢报道或仅是轻描淡写地提及。《苏报》特立独行,热情报道各地学潮情况。1903年2月,《苏报》特辟《学界风潮》一栏,将各地学堂中的腐败黑暗现象公之于众,赞扬进步师生的抗争。这样,《苏报》大为世人瞩目,不但稿源不成问题,销售量也是节节攀升。

  如果仅仅报道学界风潮,抨击权贵,那也最多只是态度偏激而已,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苏报》的革命色彩越来越浓厚,措词越发尖锐,矛头指向也更加明确了。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到三十年(1904年)是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阶段,革命派须要舆论阵地,这一时期革命派在国内的报刊活动中心主要是上海,《苏报》就是他们建立的第一个舆论阵地,当时《苏报》上发表了一系列立场宣明的文章。

  1903年5月27日,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学生章士钊为《苏报》主笔,“《苏报》迅速向辉煌的顶峰攀升”。6月1日,章士钊对《苏报》进行了大改革,使得形式更加活泼,内容更加充实、精练,论说的份量重了,战斗性更强了,几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众家报林之中。

  6月7日,章士钊在《苏报》上发表《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一文,矛头直指满清大吏。

  第二天清晨,陈范一见该文大惊,来到章士钊床前(此时章士钊尚未起床),“声叙本报不得作如斯猖獗状,自取覆亡”,要求言论有所节制,复归于恰当。当时,章士钊感到很难堪,“不知所答,几于面壁无言”。陈范也就暂时隐忍退去了。此后,章士钊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思忖“助人为理,覆人之产,不祥”,但是违背自己的志愿,勉强作些迎合时局的文章,也是不情愿的,准备辞职离馆。正在彷徨的时候,傍晚,陈范又至,“出语壮烈,较前顿若两人”,并毅然对章士钊说:“本报恣君为之,无所顾藉。”章士钊一听大喜过望,此后,《苏报》在章士钊主持下,“尽情挥洒”,“外间之远迩轰动,官僚之随时恫吓”,皆“置若罔闻,丝毫无动于中”,而“陈氏父女亦殊自安其素,并无片言商取进止”。

  陈范何以前后判若两人呢?这是有隐情的。原来陈范在张园演说会场中,结识了一个叫钱宝仁的人,钱是镇江流氓,他参加张园演说会,也装模作样地登台慷慨陈词一翻,但语无伦次。他与陈范密谈,自称是孙中山,秘密返国“策动革命”,陈范对此“深信不疑”。钱曾手示一小瓶,神秘兮兮地对陈范说是绿气(即氯气),“足可抵御捕役”,他还对陈范说某处有金佛,可往取之,一生吃穿受用不尽,对于这些,陈范也都相信了。因此,陈范一开始读章士钊文章后的惊骇,是其感情的真实流露,后来的“出语壮烈”,是出于钱宝仁的指示。后来,陈范让钱宝仁到苏报馆帮忙,吴稚晖、蔡元培看出了此人的虚假,吴稚晖对陈范说钱宝仁不可靠,陈范不以为然,称钱氏“至圣至仁至义”。吴稚晖听后大骇,觉得不值反驳,遂听其自便。“于是一切革命策略,惟钱宝仁之马首是瞻,不自违异”。如此说来,陈范似乎有些“愚陋”了,而后来轰动一时的“苏报案”,竟是“恍若神差鬼使而为之”,“又若钱宝仁不骗人,苏报未必有案者也”。其实,也不能完全作如是观,骗子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他总是巧言令色,深谙被骗者的心理,投其所好。陈范交友不慎,轻信人言,在吴稚晖的提醒下,仍执迷不悟,确实有失精明,但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潮和陈范此前的思想变迁,可以看出,陈范是同情和倾向革命的,如若陈范不赞成革命或反对革命,何以会列名爱国学社并参加张园演说会?又何以会与吴稚晖、蔡元培等革命志士过从甚密呢?还应该注意到钱宝仁是以孙中山的名义行骗的,说明陈范是心存革命信念的,革命党孙中山在他心中是有威望的,这样,骗子的伎俩才可能得手,看来,这位“孙中山”是假的,陈范对孙中山的仰慕是真实的。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