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馆主陈范
辛亥革命网 2011-10-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周宇清 查看:
1903年,在中国报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苏报案”,这是辛亥革命走向高潮过程中的一起事件,影响深远。对于这起事件,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了,但人们很少注意到《苏报》的馆主陈范,更很少留意他怎样由一名富有的官宦子弟成长为一名革命者,其间,经历了哪些事哪些人,他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轨迹怎样,本文略述之。
一个早慧的官宦少年
陈范(1860—1913年),字叔柔、叔畴,号梦坡、瑶天等。原籍湖南衡山,生于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他的父亲陈怀庭,举人,曾任浙江富阳等地县令三十年,也曾入浙江巡抚杨昌濬幕。他的母亲赵氏,是江苏宜兴的一家大户人家的女儿,善诗文书画,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女子。陈怀庭夫妇共有十三个子女,陈范排行第三,陈范的长兄陈鼎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陈范的幼弟陈韬,就是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女学者、作家、诗人和散文家陈衡哲的父亲,也曾在外地为官。可见,陈范的家境是很好的,这是一个很重文化教育且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家庭,是个书香门第、官宦人家。陈家不仅在常州一带声望颇著,陈家的亲友中也有不少是有地位和名望的,陈家就与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湖南湘潭人王闿运家是世交。这样的家庭背景对陈范早期的生活乃至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像那个时代所有大户人家的子弟一样,少年陈范被送进私塾去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陈范“生而负异禀,弱冠通诗古文词”。然而陈范除学习这些传统的文化之外,“尤究心经世之学”且“志盛气锐,欲以政治自效”,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
早年的读书和家庭生活对陈范一生的影响甚大,不仅学得了知识而且培育了他的性格,可以说奠定了陈范一生行程的主色调:因为受其母亲的熏陶,陈范爱好绘画;因为接受了考据、训诂等文字学方面的训练,使陈范的文字功底很深,后来,在其晚年,他参与、发起成立了“国学商兑会”,就与他在这方面的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又为了追求功名,陈范在诗词经史方面也下了不小的功夫。可以说陈范是一位受过多方面训练、有着多方面才能的人,柳亚子说陈范“其学穿穴经史百家,旁通内典,兼及重译诸籍,而尤长于诗”。
说陈范“长于诗”,绝非虚誉,还在他十一岁那年,他的父亲陈怀庭曾指着庭院中的梅花要他赋律诗一首,那时陈范刚从塾师读过唐诗十余首,还不太会作诗,但仍随口吟道:
风起香加远,春来放独先。
数枝横竹外,一树倚庭前。
带雪心偏洁,含烟色更妍。
晚来明月上,清影在溪边。
这首名为《梅花》的诗,既写出了梅花的形,也写出了梅花的神,且富于想象,颇有唐人诗中托物言志的意韵,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11岁的少年之手。陈怀庭很是高兴,尤其赏识首一句,接着,又让陈范作咏牡丹诗,诗成后陈怀庭也是称许有加。陈范自己也很欣赏这首妙手偶得的咏梅诗,说他以后所作颇多,但辄随手弃去,惟这首诗为其发轫之作,尤所难忘。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少年陈范确有几分才气,可称得上早慧。此后陈范每有所感,就付诸笔端,以诗言志,以诗言情,作诗几乎伴随着他的一生,成为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才情成就了诗,诗给了他快乐和慰藉,也濡染了他的气质,他越来越象个诗人了,终其一生,陈范在血脉里流淌着的,其实是文人的禀性。此时的陈范,完全是一个旧式的封建士子,他生长在优裕的家庭里,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脑际里萦绕着的是读好诗书典籍,将来能在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进而走上为官济世的道路,这是陈范的梦想。但他也并非那种冥顽不灵的守旧分子,受生活环境和时代风气的影响,他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怀有“揽辔澄清”的抱负。然而,梦想与现实有时是大相径庭的,甚至是完全背离的。当事与愿违时,他的这种志向就可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果不其然,在仕途失意之时,陈范由一名绅士逐渐倾向改良最后转向革命。因此,可以说,这时尚不知革命为何物的陈范,在其思想深处,已经潜藏着后来走向革命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