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庵先生年系(6)

辛亥革命网 2012-06-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静庵工作室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为复原历史真象,便于各级组织考察刘静庵革命历史,本室经调查走访刘静庵后人及刘静庵故里七十岁以上老者,查阅有关辛亥、民国史籍,以

  同盟会成立后,机关刊物《民报》社随之设立。出版的第一期《民报》5000份无法发行。先生得知情况后,电告曹将3000份寄回国内,由日知会发行,另2000份,由曹亚伯等人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发行。由此,“《民报》之声价,风行海内外。”《武昌革命真史》(前编)17页。

  七月,同盟会设立执行部(包括庶务部、书记部、内务部、外务部、会计部、总理部六部)、司法部、评议部,其所设各部,除庶务部延续至辛亥革命,其他各大部、小部或形同虚设,或不到一年自行消失。“在庚戌辛亥二年间,东京同盟会本部之重要职员仍为刘揆一、何天炯诸人,及武昌革命军起,各省踵之。留东党人乃纷纷内渡,参加实际工作,而民国遂以告成。于是乎同盟会党纲之三大主义,形式上乃毕其二焉。”冯自由《革命逸史》,285、290页。

  秋,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先生等人深知立宪骗局,当五大臣准备出洋考察宪政时,日知会会员吴樾、杨笃生、胡瑛在北京正阳门东车站欲将其炸死,未遂。吴樾遇难,杨笃生、胡瑛潜逃。

  秋,日本政府取缔中国留日学生,留日学生群情义愤,秋瑾等人回国。孙中山得日本外务省6000元和日本政要万元款项,章太炎等讨要2000元后,孙中山携款离开横滨。陈天华以投海殉国。先生得知陈天华壮举后,悲痛万分,亲自出马,安排吴贡三、殷子衡大量印刷陈天华所著《警世钟》、《猛回头》和与陈天华同样壮举的姚宏业的《绝命书》等,并带头散发。组织的集会演讲,声势更大,言辞更加激烈。以示对英烈的深切哀悼和怀念。

  秋,曹亚伯带日本东洋宣教会中田主教到武昌圣公会,与先生及冯特民相见。曹请刘、冯两人主盟同盟会,并劝其加盟同盟会。在曹君一再劝说下,先生与朱子龙、冯特民在国内加盟了同盟会。自此,“同盟会与日知会声气息息相通。”《武昌革命真史》(前编)97页。未出国的其他日知会员,无人加入同盟会,有的甚至反感同盟会誓词。同盟会只是各革命组织的联合体,和日知会根本没有上下关系。日知会在国内革命的领导地位并未被同盟会取代。

  初冬,先生与胡兰亭、曹亚伯商议日知会扩充事宜,商定设立干事部,得到美国教会人士同意。

  孙中山从日至欧,在法国巴黎一旅馆被人将欧洲同盟会

  会员名册盗走。(如此绝密文件竟放在旅馆?)

  冬,范腾霄赴日学习海军,先生为之送行,嘱其将日知会主义传入日本。范《辛亥革命前之社团运动》写道:“同年冬季,余奉派赴日学习海军,正会事鼎盛时,静庵谓先有亚伯之赴法,继有余之赴日,虽离别情绪,至为可伤,然希望余等以主义传之异国,其任务之重大,尤远胜厮守祖国也。”《利川文史资料》(第一辑)1986年,94页。

  1906(清光绪32)年,丙午,32岁。

  日知会发展一日千里。年初,仅武汉日知会会员万人以上。二月,召开干事部成立会(并非日知会成立时间)。会上,先生被推举为总干事,李亚东、辜天保等为干事,冯特民、陆费逵、濮以正等为评议员。干事部成立后,先生组织召开了干事部会议。会议认为,革命高潮已经来临,应趁此时机,在湘鄂赣等地再次发动武装起义。之后,“军学界重要会员如吴兆麟、李亚东、辜天保、范腾霄、卢保三、徐竹平、黄家麟、潘善伯、李胜美、黄警亚、蔡达生等数十人皆分途运动。”见《武昌革命真史》(前编)10~11页。

  春,先生派吴昆到香港,请黄兴在南洋等地筹款,以备起义。

  春,熊十力组织的黄冈军学界讲习所成为日知会分会。

  春,九江圣公会牧师胡厚斋在武昌日知会听先生演讲后,大受感动,回九江设“开化书报室”,仿日知会之法,办平民学校,搞集会演讲,以开风气。见《武昌革命真史》(前编)129页。

  春,先生的学生,日知会员余诚回武汉,任同盟会湖北分会会长,协助先生工作。当时,同盟会在湖北等地无任何根基。这年前后,日知会兴办江汉公学和东游预备科,将文华书院刊物“文华学界”改为日知会机关刊物,兴办《楚报》。经先生提议,文华书院设立了大学部,即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先生亲自教授国文。

  黄冈吴贡三创办的“鸠译书舍”正式成为日知会秘密印刷厂,大量印刷革命书刊。革命火焰成全国燎原之势。

  五月初八,法人欧几罗到武汉“考察”。先生得知法国政府有意帮助中国革命,异常兴奋,亲往汉口迎接欧几罗。欢迎会上,欧为武汉革命形势而振奋,激情演讲,称日知会为中国大陆唯一革命团体。欢迎会后,合影留念。到会者数百人。日知会实情暴露。

  初夏,清庭令南北新军于秋季会操于河南。黄冈军学界党人熊十力等人建议趁机大举。计议阴结荆襄巴蜀及河南等地会党在各地发难,当清庭派兵镇压时,军中同志趁机大举,克定中原。先生觉得条件尚不成熟,劝其忍耐,等待援款,不可冒然行事,打难整体部署。许多同志对此不解,经先生陈述利弊,晓之以理,计议取消。之后,熊十力在学界活动时,被学监刘邦骥告之张彪,在季雨霖掩护下脱险。黄冈军学界讲习所遭到破坏。见《武昌革命真史》(前编)135-137页。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