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领袖陈嘉庚与孙中山先生(11)
辛亥革命网 2012-05-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与此同时,陈嘉庚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福建集美。他认为振兴工商业的目的在报国,但报国的关键在提倡教育,因而“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育”。1893年,他20岁时在家乡创办“惕齐学塾”。1913年又创办集美小学。以后他与胞弟陈敬贤先生一起,边集资边办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在家乡创办了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集美轻工业等校在内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资助了闽南20个县市110多所学校;并在侨居地新加坡倡办和赞助了道南小学、爱同小学、崇福小学、南侨中学、南侨师范水产航海等许多学校。他用于兴学的资金超过一亿美元,几乎等于他的全部家财。人们亲切地称陈嘉庚先生为“校主”。
有人说,陈嘉庚办这么多的学校无非是提高自己的声誉,但陈嘉庚办学,却不是这样的。他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资本,相反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
自1926年起,陈嘉庚为了维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经费不至于中断,做了许多努力。在资金紧缺时,他甚至于贱价出卖了橡胶园。
陈嘉庚追悼会
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新加坡、马来亚最大宗的出口是橡胶和锡,最大的买主是美国。美国的不景气,造成了新、马橡胶和锡业的大萧条。但陈嘉庚一直提供集美、厦门学校经费达90万元。当时,陈嘉庚公司积欠银行债款近400万元。公司资产仅在200多万元,已是资不抵债。以英国汇丰银行为首的债权银行要求陈嘉庚停止支持集美厦大经费,被陈嘉庚断然拒绝了。他认为自己不能也不应放弃义务,学校办起来了,就得维持下去,一旦关了门,恢复就无望了。学校如果关停,不仅耽误青少年前途,而且对社会影响不好,罪就大了。如果因为负担集厦学校经费而遭致生意失败,这是个人事业的荣枯。
1932年,陈嘉庚辛苦创办的企业终于被收盘,虽然他的事业走到了末路,但陈嘉庚却从不后悔,因为他成功地创办了这么多学校,尤其是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
1961年8月12日,这个伟大的企业家、教育家病逝于北京。弥留时他仍殷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并嘱咐“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遗产300万元人民币全部献给国家。为了感谢这么多年他对国家做出的不朽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其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在家乡,以告慰这个曾经辉煌、博大无私的爱国华侨。
5、一生俭朴、公而忘私
嘉庚先生一生俭朴,从不夸耀自己,但是在投资办学方面却不惜一切。据有关人员统计,以1981年人民币和黄金比价计算,陈老一生用来办学的捐款达一亿美元以上。在陈嘉庚故居,从陈列的蚊帐、被褥、衣服、礼帽、皮鞋等物来看,都是破旧而老式的。一只翻过来的破茶杯,杯底上插上蜡烛,就是他自己设计的烛盘了。他家财万贯,但对自己的家事,却是“求缺不求全”。校舍和他的住宅都曾因日本飞机的轰炸而炸毁。然而,在校舍和住宅之间,他却坚持先修校舍,并说:“第念校舍未复,若先建住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他逝世后国内存款尚有300余万元,可是按照他的遗嘱,一分钱也没有留给子孙,对这个问题,他的说法是:“人谁不爱子,惟必以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德之爱。且贤而多财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6、不忘统一、鳌园刻图
晚年的陈嘉庚,念念不忘国家统一、台湾回归!1950年,他在集美学村创建鳌园。在鳌园中的“博物观”照壁石屏正中,请石匠刻录5幅地图。上面一幅是“世界地图”,其下面并列四幅地图,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福建省全图”、“台湾省全图”及“同安县全图”,并在图中刻下亲撰的《台湾史略》。陈嘉庚先生亲撰的《台湾史略》的第一句话写道:“台湾为我国东南一大岛”。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统一事业。针对美国的侵略行径,1950年7月4日,陈嘉庚通过《福建日报》发表谈话,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外国干涉。此后,他又发表一系列对记者的谈话和声明,发表接见华侨的谈话等等。一再阐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外国侵占或干涉,并号召华侨为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祖国统一是陈嘉庚临终遗嘱的第一件大事,他最后的遗言是“台湾必须归中国”。他相信他的这个愿望一定会实现,一定要实现。这就是陈嘉庚先生为什么在“鳌园”刻录的地图中刻下“台湾省全图”的最重要原因。
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以表彰陈嘉庚对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