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孙中山李鸿章联手密谋两广独立(4)
辛亥革命网 2010-11-25 00:00 来源:社科院网站 作者:苑书义 查看:
孙中山为了争取李鸿章,通过和平途径实现“两广独立”,曾经从流亡地三次冒险返国活动。起初,孙中山虽然“颇不信李鸿章能具此魄力”,但却认为“此举设使成功,亦大局之福,故亦不妨一试”。6月17日孙中山一行从日本乘船抵达香港海面,为防范李鸿章“设阱诱捕”,“不欲冒险入粤”,特派宫崎寅藏等三位日本友人赴广州与李鸿章的代表刘学询会谈,会谈双方就特赦孙中山、保障他的生命安全和贷款十万两两个问题,达成了共识。当谈判结束宫崎等人返回香港海面时,孙中山的坐船“已经启碇,正向西贡开去”。孙中山到达西贡后立即致电刘学询探问谈判情况,并致函在香港的同志说“今日者乃分头办事之时”。所谓“分头办事”的内容之一,就是争取李鸿章搞“两广独立”。7月17日孙中山从新加坡乘船回到香港海面,等待香港总督卜力和应召北上的李鸿章会谈结果,准备登岸与李鸿章密商。孙中山认为“李这个人既无主义上的信念,又甚缺乏洞察大局的见识。并且年已老迈,对功名事业早已看透。所以,总督的劝止多数不能为李所接受。但这是旱天的一朵乌云,我不能不预先考虑万一的可能性”。结果所谓可能性并没有变成现实性,“这事又变成一场梦”。但是孙中山却没有因此而从幻梦中彻底摆脱出来。他在日本对某人说:相信“随着时势的变迁”,“清国南部各总督及进步的智能人士”“迟早会同自己的意见相一致。因为身入故国,必有危险,因此,根据场所,为了不出太大危险,作为平和手段来达到目的的方法,与持有这种意见的人会面,很有必要。只要没有危险,也可与李鸿章会谈”。正是基于这种设想,孙中山于8月29日特地从日本回到上海。孙中山在上海期间,曾访问英国驻沪总领事,会晤刘学询,与之商定“行事之法,一为车驾回京之办法,一为车驾西迁之办法”。据刘学询后来说,他当时曾陪同孙中山“往见李鸿章”。上述事实说明,对孙、李合作搞“两广独立”之事,孙中山虽然为一种怀疑和希望交织的复合心态所支配,但总的说来,希望压倒怀疑,采取了积极争取其实现的态度。
其实,对李鸿章寄以希望的,并非只有孙中山一人。早在1898年2月章太炎就上书李鸿章,企望他“转旋逆流”,说什么“今世足以定天下者,无过相国”。及至1900年6月,面对北方变局,章太炎再次上书李鸿章,公然要求他据有两广宣布独立,以为东南各省督抚的表率,说“某等所望于公者,则明绝伪诏,更建政府,养贤致民,以全半壁”。甚至连一度主张过暗杀李鸿章的梁启超都认为在夺得广州之后,以李鸿章“为傀儡最妙”。在他看来,“此举有数利:示人以文明举动,一也;借势以寒奸党之心(助我声势),二也;西人颇重此人,用之则外交可略得手,三也;易使州县地方安静,四也。”由此可见,对李鸿章寄以希望,是当时的一种普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