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等地的起义与独立斗争(2)
辛亥革命网 2010-08-26 00:00 来源:山东省情网 作者:山东省情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11月13日,山东各界民众集会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消息由青岛商会会长隋石卿传到青岛,众人齐表拥护,工商界人士更是“称为善策”,他
经过几年的工作,即墨县革命势力有了一定发展,周敦恂、隋子孚、宋兆麟、陈献堂等数十人加入了同盟会,通过他们又联系了一批向往革命的进步青年,由宋兆麟、姜炎午组织他们学习军事技能。独立斗争前夕,即墨革命党人已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刘冠三等青岛革命党人计议在胶济铁路沿线诸县发动起义,确定先在益都、诸城采取行动,继而在即墨、高密等地予以响应。即墨同盟会会员在武昌起义后便谋响应,与刘冠三所派班麟书等人制定了相机而动的计划。
12月间,即墨同盟会革命党人以保卫地方安全为名,成立了保安会,暗中进行起义准备活动。他们还贿买笼络了胶济铁路扩路队,自城阳车站至益都车站均打通了“关节”。如此一来,举事时既可无后顾之忧,又可牵制敌人的力量。此外,即墨籍同盟会会员、昌邑县南丈岭镇驻军哨官刘懋德积极配合,革命党人截取了清军增援胶东方面的子弹3万多发。这些都成为推动即墨起义的有利条件。
这期间,胶东地区的反清起义颇具声势,北伐军由海路胜利抵达烟台,拟西进征讨,邻近地区的清军惊恐不安,即墨武装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正在这时,即墨革命党人获悉清军将押解弹药赴莱州(一说押库银赴省),革命党人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夺取弹药充实自己,同时配合烟台、蓬莱、黄县和胶济铁路沿线地区的反清起义。
1912年1月27日(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九日)夜,革命党人四路出击,即墨起义打响。班麟书率一队攻打县署,宋兆麟率一队攻打警察局,葛腾九率一队攻西关,魏殿光率一队攻打电报局。革命党人枪械窳劣,便趁黑燃放爆竹以增声势,不摸底细的清军闻声四处逃窜。午夜后不久,警察局、电报局即被拿下,县署卫队只作过一番抵抗,也敌不住各路革命军的合力进攻,终被击溃,知县张同皋束手就擒。革命党人奋战一夜,初告成功。
次日,革命党人在即墨城中广贴布告,谕知商民勿惊勿扰。城中各处争相悬白旗表示拥护独立。革命党人于县署召开庆祝大会,组成临时民政署,刚由海外返回故里的新派人士孙毓坦被推为民政长,同盟会会员周敦恂任财政长,宋兆麟任司令。在此形势下,知县张同皋转而表示同情革命,也被吸收参加了临时民政署。即墨独立的消息电告临时政府后,受到嘉奖。即墨独立发生后,青岛德国总督即声称“万难坐视”,而要“派兵前往”。2月1日午后,德国骑兵130多人气势汹汹地开到即墨,尽管革命党人“招待如礼”,但德国人仍十分蛮横地要求查验军械,“坚称彼前与满清订约,距租界百里之军队快枪,不得过五十支,民军亦当守此条约,似此用军决不承认”。即墨革命党人即致书德国驻青岛总督,要求其严守中立,指出武昌起义后“义愤齐发……竖革命之旗,谋共和之福,因万国之望,顺天人之心”,并表示“凡我举义之后,贵国之教士、教堂、铁路等之属敝邑管辖内者,无不格外保护,昔日与满清政府区划之界限,仍从其旧”,严正要求德国人“亦宜严守中立,两无偏袒”。
即墨革命党人为防止由此酿成“牵动全局”的“意外交涉”,班麟书即致电南京临时政府,请求立即向德国驻华总领事交涉,望德国人“切勿藉端派兵,酿成意外交涉”(《民立报》,1912年2月2日)。
但是,软弱的南京临时政府已声明承诺清政府前与外国的约章,因而对德国人的卑鄙要求无力驳斥拒绝,外交总长伍廷芳接到电报后,认为“清廷与外国立约,此等损失主权之事,已数见不鲜”。但又指示“条约既须履行,则民军宜与胶督商明,以便通过”(同上报)。无勇气废止旧约的南京临时政府自然要受制于中德《胶澳租界条约》了。3日,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等致电烟台都督,命“迅即饬该处民军照约暂行退出即墨,候本部与德国商定再行办理”(同上报)。
张广建窃据山东巡抚要位后,加紧同青岛德国当局勾结,约定及时交流情报,无耻地请德国人“如有所闻,仍希随时见教”(《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1期)。即墨独立发生后,德人立即通报张广建,嘱其迅速派兵,并在交涉中故意拖延,为清军争取时间。
接到南京临时政府撤兵指示后,2月4日大部革命军退往莱阳、高密等县,革命党人向德国人提出:清兵不得趁机进入即墨。德国人阳奉阴违,交涉的同时便密告山东巡抚,要求迅速派兵夺回失地。张广建当即派参议张树元率清兵500多人由丈岭昼夜驰往即墨,在“德人随队参观协助下”纠众攻城。清兵等倚仗枪械精良、兵员众多,由城西南破城,随后又从其他地方进入。此时,城内革命军已无多少力量,虽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终于败于清兵、德国人的合力攻击中。
清兵入城后,沿街搜捕,肆意抢掠,致使举城惶骇,鸡犬不宁,黄昌海、于正仁等17人被惨害于万寿宫前的广场。清兵又将死者首级悬于大街上,以震慑民众。清兵还借端株连,广为搜捕,捉拿城内群众200多人,经多方摧残、勒索,才予以释放。
即墨革命党人多数在清兵屠城前已由东城门转移,一部分奔赴烟台、莱阳、胶州、高密等地,加入了当地革命军;一部分潜伏至乡间,待来日重整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