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等地的起义与独立斗争

辛亥革命网 2010-08-26 00:00 来源:山东省情网 作者:山东省情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11月13日,山东各界民众集会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消息由青岛商会会长隋石卿传到青岛,众人齐表拥护,工商界人士更是“称为善策”,他

 

清政府勾结德国人凶悍地查封了青岛震旦公学后,青岛革命党人为保存实力,另谋发展,多避往外地从事反清斗争,青岛的革命活动陷入低潮。一部分革命党人利用青岛近代工业飞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开办小型企业,为开展革命活动筹措资金。地下印刷局刊印的革命宣传品不胫而走。同时,革命党人还开展了袭击沿海盐税局,打劫官府税款的斗争。1911年广州黄花岗之役消息传到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学生们纷纷自动剪掉发辫,学校当局也无可奈何,仅有少数清朝大官僚子弟仍拖着那根象征旧时代的“豚尾”。
 
1911年11月13日,山东各界民众集会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消息由青岛商会会长隋石卿传到青岛,众人齐表拥护,工商界人士更是“称为善策”(《山东省志资料》1963年第2期,第73页),他们“甚主张脱离满清关系,与东南民军政府,联为一气”(《山东近代史资料》第2分册,第265页)。青岛工商界人士迫不及待地致函山东独立政府,要求向青岛地区发展势力,扩大影响,迅速行文至青岛,以促成附近各县实行新政。
 
山东独立取消后,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学生得知此消息,“全体学生俱散,曰此岂安然求学问之时乎”(《齐鲁公报》,1911年12月16日)。当革命群众要求青岛脱离清政府时,德国当局以“有碍中立”为名多方阻止;还以携带子弹违禁为由,强行逮捕了“居顺源”客栈的革命党人17人。当爱国分子郑师道联络商会和各同乡会组织谋划独立斗争并庆祝孙中山就任大总统时,德国当局以与清政府仍保有外交关系为名,禁止这一活动,并逮捕了郑师道。
 
山东独立在袁世凯密谋破坏下很快被取消,张广建、吴炳湘之流加剧向人民反攻倒算,革命党人被迫撤出省城,另寻地点和时机重燃斗争烈火。刘冠三率领部分骨干同志潜往青岛,后各地同志也闻讯前往,以此为据点,组建了同盟会青岛机关部,刘冠三被推举为临时大都督。他们筹资购械、选精储锐,联络千余人,周密策划鲁东地区胶济铁路沿线诸县的斗争。杜紫庭作为山东全权代表赴武昌,向革命军政府报告山东情况,返鲁经上海时闻山东独立流产,遂由上海军政府邀请精于制造炸弹的虞和寅一道往青岛,积极研制炸弹等军火,置备军装,紧张地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在王以成的主持下,用各种铁罐制成炸弹200多个,以备攻城所用。赵魏在制造军火、置备军装方面出力很多。
 
刘冠三和革命同志认真分析了山东的斗争形势,坚定地选择武装起义的正确道路,选择了集中力量攻其一点的正确策略。除在青岛密设指挥机关外,又在沿胶济铁路大站密设分支机关,以担任通讯联络、运输接应武器等工作。后来益都、安丘、高密、即墨、诸城等地均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武装独立斗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此外,陈干、吕子人等还在青岛征召济南独立失败后避往青岛的齐鲁志士南下参战。由海路至上海,经南京赴北伐战场,成为北伐淮泗军中的一支精锐武装。这段时间内,青岛成为山东同盟会组织的中枢所在,成为山东辛亥革命的重要据点。
 
青岛工人群众积极拥护反清革命,他们以德国水师工务局为基地,秘密联络,同盟会会员丁学舜组织工友研制炸弹,待机行事。后来他们由青岛出发,参加了攻克诸城的战斗。丁学舜、毛延路、万国祀、王吉德、孙百成、郑锡田、崔子久等工人在斗争中英勇献身。制造局许多工人参加了革命,孙明担任炸弹队队长,除负责研制外,还参加了攻克即墨、诸城的战斗。
 
胶澳租借地原是即墨县的一部分,《胶澳租界条约》规定德国人在此享有自由随时过调军队之权。即墨人民受到殖民势力的严重欺压,靠近胶澳租界和胶济铁路的群众受害尤甚。1897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十几年间,德军曾4次侵犯即墨,干涉地方政事。当地群众“处德帝国主义恶势力压迫之下,民族革命意识特强”(《山东近代史资料》第2分册,第411页),即墨人民渴望推翻清政府的暴政和德国人的欺凌,争取民主和独立的心情十分迫切。
 
山东同盟会成立不久,即墨便有人加入,起初多是留学归国的青年知识分子。1907年秋,酆文翰、魏殿光等革命党人创办了胶莱公学,借办学宣传革命,壮大力量。这成为即墨县反清革命的策源地。胶莱公学设在蓝村的一座古庙中,因缺乏办学经费,处境相当困难。充任教职员的革命党人竞相捐助,不惜典当个人财物,他们甚至除留两套衣袍轮流穿用外,其余重要衣物都变卖了。学校距胶济铁路蓝村车站不远,交通比较方便,青岛革命党人选定这里作为储藏枪械弹药的秘密据点。在德国人及清兵眼皮底下,李曰秋、栾钟尧等多次巧妙地向这里转移军械。
 
刘冠三、王麟阁等人多次到即墨,协助当地革命党人开展活动,扩大影响。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