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纲领析

辛亥革命网 2011-03-06 00:00 来源:沧桑 作者:高春平; 高小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辛亥革命的纲领析,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力图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取替腐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以达到外御列强,内建民国目标的一场伟大革命运动。作为一场规模空前的革命运动,其革命纲领是它的行动指南和奋斗目标。众所周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辛亥革命的纲领,但也有学者在其著述中将这十六字纲领中的第三句“创立民国”改为“建立民国”。那么,这两句中一字之差因何而成,其间孰是孰非,有什么内在关联,笔者拟对此进行一番探究,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持“创立民国”观点的主要见诸于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章开源、林增平:《辛亥革命史》及新近出版的《辛亥革命史》。上述史著在记述同盟会成立章程中都讲到本会决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主张“建立民国”之说的有刘存善先生的《山西辛亥革命史》。其依据是阎锡山后来撰写的关于参加辛亥革命的回忆录。阎氏在其《阎锡山早年回忆录>中讲:“曾记得加入同盟会的誓言中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我对平均地权这一句的意义不甚了解,有一天向中山先生请教。《山西辛亥革命史》第二章第一节同盟会山西分会的成立和南响北应战略之制订这一部分也讲:“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公举孙中山为总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自己的政治纲领。

    笔者经过细阅有关史料,发现辛亥革命的纲领有一个逐步完善、演进过程。

    提议“驱除鞑虏”到立誓“创立合众政府”

    1893年冬,孙中山和陆皓东、郑士良、尤烈等8人在广雅书局内的南园抗风轩聚会,即席提出筹组一个团体,取名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在坐诸人一致赞同。可见,兴中会成立之初是以革命排满,恢复汉族统治为目的,还缺乏严密的组织形式和革命斗争计划,孙中山也对清朝统治集团抱有一定的幻想。第二年6月,孙中山通过改良主义者王韬写信介绍,李鸿章幕僚罗丰禄牵线,到天津准备《上李鸿章书》,当面陈述自己关于仿效西方资本主义以图变革富强的进步主张。他在《上李鸿章书》中写道:“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由此足见孙中山比洋务派官僚看问题更加透彻深远。洋务派慑于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船坚炮利,只知其表,头痛医头,办点军工民企,而他则看到体制利弊,主张仿行西法,并依据中国为农业人口大国的国情,强调“农政之兴尤为今日之急务”。但在腐朽专制,等级森严,扼杀英才的当时,李鸿章既没召见,更不理会他为民请命为国献策的壮举。时值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孙中山目睹满清政府辱国丧师。割台赔款的腐败面目,放弃早期的改良主义。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约集反清革命侨胞在火奴鲁鲁银行经理何宽寓所开会,到会的有李昌、宋教仁等20余人。会上通过了孙中山草拟的《兴中会章程》,入会誓词里明确地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会员信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可以说是民族资产阶极革命纲领的初步形成,明了孙中山由改良到革命思想的飞跃。因为,只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同传统的“匡复汉室”、“反清复明”口号没有多少本质区别,而加上“创立合众政府”就给誓词赋予了不同以往的时代涵义,即把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同实现民众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联系起来,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色彩日浓,而且,它比同一历史时期华兴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退”,科学补习所的“革命排满”等纲领口号显然高出数筹,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革命斗争纲领的创举。

从提出“创立民国”到确定“建立民国”经过孙中山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各地此起彼伏的武装斗争推动,到1905年,适应革命形势发展,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革命团体的时机已经成熟。早在1904年秋,孙中山就果敢地预言:“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是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满清政府的垮台只是一个时问问题而已。”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和黄兴派人分头邀请各省倾向革命的留学生70余人在东京举行建立同盟会的筹备会。会议议程包抱商定会名、纲领、誓词、入会仪式等。

    会上,首先由孙中山演讲革命的理由及革命形势与方法,接着讨论会名。有人提议定名为“对满同盟会”,孙中山认为革命并不仅是为了排满,还要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应该定名为“中国革命同盟会”。但是有人认为此会是秘密革命团体,不宜过早公开标明“革命”二字。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定名为中国同盟会。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