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难以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使命(3)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长江论坛 作者:潘海涛 查看:
三、资产阶级在革命的基本问题上都缺乏周密的规划和充分的准备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及其软弱的本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能对革命前途有科学预测,不可能对辛亥革命有严密组织和正确指导,而是事事处处于被动。
其‘、指导革命的理论贫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革命宣传的理论依据只有两点:一是“反满”,二是"族祖先的光荣”。 “反满”的口号之所以叫得响,是因为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并厉行民族歧视。这种理论虽然能激起人民狭义的民族意识,但没有提高全国人民广义的民族意识,从而赁文过了‘个真正的民族敌人——帝国主义”。同样,对于栏外撷英
汉族祖先光荣”的宣传也太简单了,其目的无非是主张以汉族人统治满族人。但这种理论又忽视了汉族地主与官僚在封建政权中同样具有压迫剥削人民的反动本质,从而又放过‘个内部的大敌人——汉族封建势力”。 吴玉章论辛亥革命>第14页)这些理论的宣传,反而冲淡了辛亥革命的反帝反封内容。
其二、领导革命的政党组织松散。领导辛亥革命的组织同盟会,是一个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地主阶级反满派组成的模糊、涣散的联盟。虽然表面上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主张救国、反满,但内部分歧很大。大地主出身的人不赞成平均地权”,被称为‘二民主义者”;有的只赞成复汉反满,甚至想自己做皇帝”(孙中山选集》下卷675页)被称为”民主义”。在政治上的分歧,必然导致组织上的分裂,如同盟会成立不久就派生出‘个共进会”。在宣传中把.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光复会”则‘直独树‘帜,单兵行动;同盟会机关报的主编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后竟宣告脱党,另组派别。宋教仁等少数同盟会成员采取独立行动。
其三、建立革命政权过程草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在武昌起义前,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革命党人,都不曾考虑建立政权这样的重大问题。武昌起义后,虽然推翻了满清的地方政权,但无人出面组织新政权,革命党人竟从‘个市民家里抓来逃跑的新军旅长黎元洪,用枪逼着他充任湖北的都督。在组织临时政府时,总统无人任职,政府陷于难产,侥幸孙中山从海外回国,临时政府才在难产中诞生。
其四、革命武装力量薄弱。武装起义是革命的最高形式,军队在武装起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资产阶级不能正确认识这个必备条件,而在敌我力量悬殊和武器装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匆匆发动起义。当时,袁世凯掌握北洋军阀六镇的军队近八万,兼有英、美、德、法、日等帝国主义的军舰和大炮的配合,而革命党在武装起义之前,没有‘支完全独立的军队,仅用临时凑合的武装去对付具有很大经济军事实力的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联盟。
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表露出软弱性和妥协性,是资产阶级本质所决定的。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资产阶级不可能取得中国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失败了,但它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帝制的功绩已永垂青史。也正是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民经过失望、怀疑和几经曲折的探索,最后终于醒悟到:只有用先进思想武装的先进阶级,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指出:从此,领导反帝反封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