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2)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李建忠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近化是近代中,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

二、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在追求政治民主化的同时,辛亥革命也追求经济近代化,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经济近代化就是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

    中国经济近代起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立了中国第一批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化工厂,兴办了第一批使用机器开采的煤矿五金矿,架设了贯通全国的电报线,铺设了最早一批铁路,培养了第一批具有新知识的近代化人才。洋务企业的开办,还带动了民间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使中国第一次有了近代化工业,但这时期的工业受到封建政府和封建官僚的控制和垄断。于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提出了“官办不如商办”的口号,要求允许私人资本自由创办新式企业,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还通过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振兴农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这都是针对封建政府、封建官僚的控制和垄断而发出的。清末“新政”期间,清朝政府实行了奖励工商、发展实业的政策,但是私营企业在外国资本排挤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下仍然难以发展。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他们认为革命的结果将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辛亥革命没有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这是事实。因为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英国的工业化用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后起的日本也用了几十年,期望在辛亥革命短短几年内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不现实的。但认为辛亥革命没有促成中国工业的发展,这不是事实。

    辛亥革命铲除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必然会引起社会阶级关系、政策法令以及传统思想习惯的若干变化,在经济上给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以一定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掌握了临时政府的领导权,不少商界人士也都参加了各地军政机构,担任了要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的改变,使他们不仅获得了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某些发言权,而且还可以通过他们掌握的权力,制订出若干有利于振兴实业的政策法令。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解除封建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首先,保护私有财产。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宣布,“凡在民国势力范围之内人民,所有一切私产,均应归人民享有”。《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其次,保护工商业,鼓励人们兴办实业。《农商法规》规定,商人申请开办厂矿,只要“资本实在”,“无有纠葛”,符合注册条例章程,政府批示皆视为“当务之急”,“于民生主义,国家前途,大有裨益”,即予照准,并“力为保护”。中央政府设立实业部。要求各省设立实业公司,切实推进工商业的发展。此外,资产阶级还开展振兴实业的宣传,倡导国货运动,倡设银行事业等,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措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确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工商界争相投资兴办企业,“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册”。据农商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历年设厂数,1910年为986家,1911年为787家,1912年为1 504家,1913年为1 378家,1914年为1 123家。这一统计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我国曾出现一个设厂浪潮,新设工厂比1911年增加不少。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组建经济团体的高潮,1911年12月至1915年12月,全国成立了107个经济团体。这些团体主要宣传实业救国论,唤发民众振兴实业之心;促进知识交流、文明灌输;改良国货,抵制洋货,起到社会动员作用,给中国经济近代化造就了一个稳固的基础,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仅存在91天,即被袁世凯所篡夺,但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所创造的有利条件,却不是袁世凯政权所能任意改变和否定的。中国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以往,不少学者把它归结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减少了对中国商品的输出。这未免不是一个因素。但是,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朝专制统治以及南京临时政府所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给民族资本尤其是中小资本开办企业解除了来自封建专制制度的若干障碍;它所促成的兴办工业的热潮,开发了社会风气,鼓励了人们竞相投资工业;它所激发的群众的爱国心,为本国工业产品扩大了销路。所有这些,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能够迅速扩展的不容忽视的因素,或者说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还需要指出的是,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口号,把中国建设成为“最富最强之国”的设想,以及他那种矢志改革开放、百折不挠的精神,指引和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