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和平光复(2)
辛亥革命网 2013-10-14 00:00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潮洪 查看:
11月6日,也就在这三益栈里,林述庆、李竟成等革命党人举行秘密会议,研究布置驻镇新军武装起义,决定第二天起义,成立镇江军政府,建立民军,林述庆被推为镇江军政府都督兼起义总指挥。起义大本营设于京岘山。
京岘山,是位于镇江城东一座险要的山,是秦始皇使三千赭衣徒开凿的山,是当年太平天国与清军激战的战场,也是镇江人出东门必经的门户、要道。
11月7日,起义新军陆续集中到京岘山。大炮拉到山上,对准了城内旗营。下午4时,起义的新军以及由赵伯先的家人参与的敢死队、女兵队一起,在京岘山集合。京岘山山顶上竖起一面偌大的白旗,迎风飘扬,京岘山上下旗帜翻飞,人声鼎沸,声势壮大,群情高昂。镇江新军今天在这里举义了。
李竟成走上高坡,发表了简短的起义演说。
接着,林述庆发表起义宣言和演说,高声宣布:“镇江军政府成立了!”又宣布了五条纪律和进攻时的分工、集中地点,进攻时间以京岘山顶举火为号。
顿时,京岘山上下一片欢呼声起,似响雷隆隆滚过。这夜,漆黑一团的夜空,一点都不平静,但一夜也未见京岘山顶的火光。原来林述庆、李竟成在等待镇江城内旗营是否接受投降的消息。此前,驻镇新军在紧张准备起义的同时,也在瓦解敌人,争取和平光复镇江,减少民众损失。
兵不血刃和平光复
承担劝降清军此项任务的是赵伯先的又一个战友杨邦彦。这年,他54岁。杨邦彦在南京两江师范任教时,与同在两江师范任教的赵伯先结为好友。不久后被派赴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杨邦彦被推为镇江城厢自治议事会议长,在镇江有较大社会影响。武昌起义爆发后,杨邦彦也十分关注时局变化,他希望镇江早日光复,又担心镇江起义这一仗,会不会是一场恶战,全城尽毁,百姓遭殃?又怎样才能保全地方?
当杨邦彦接受了劝载穆投降的任务后,他找来商会、商团的吴兆恩、于立三等各界人士商量,在城厢自治公所召开特别会议,邀请载穆等地方官员参加。
会上,杨邦彦等详细分析了东南一带的革命形势,力劝载穆投降。载穆心情很复杂,想到战火在即,八旗子弟的生命将灰飞烟灭,怎对得起他们呢?他沉默半晌,提出了要保全旗人生命等三个条件。杨邦彦等拍着胸脯一口担保旗人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载穆接受投降。
11月8日晨,城外起义大本营——京岘山上,林述庆见城内还未有消息传来,便以镇江军政府名义向载穆发出最后通牒。很快,城里传来载穆已接受投降缴械的消息,原来杨邦彦忙着连夜接受旗兵缴送枪械,还没来得及向京岘山起义大本营报告。
8日中午,镇江城门大开,李竟成率队先行入城,收缴旗营武器和道、府、县衙大印。下午1时,林述庆率起义新军分三路,浩浩荡荡开进镇江城来。开进城的队伍中最为显眼的是严承志率领的一支300多人的女子队伍。城内,沿街全部挂起白旗,以示除旧布新,街上安民告示上墙;百姓们闻讯纷纷涌到大街上,燃放鞭炮,欢庆光复。
“铁瓮降幡白”。镇江宣布光复,而且是兵不血刃,和平光复。11月8日,这一天为农历九月十八,立冬日。清朝在镇江200多年的统治在这一天被彻底推翻了! 封建帝制在镇江2000多年的统治在这一天宣告结束了!镇江都督府设在旧道台衙门;11月10日,武昌起义一个月后,镇江军政府对外办公。
可以说,镇江光复由武装起义成功变成和平光复是赵伯先战友继承赵伯先遗志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东南地区革命党人以和平方式实现光复(不同于苏州那种清廷江苏巡抚衙门改换为江苏军政府都督府)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