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和平光复

辛亥革命网 2013-10-14 00:00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潮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镇江光复由武装起义成功变成和平光复是赵伯先战友继承赵伯先遗志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东南地区革命党人以和平方式实现光复的成功范例。

  新军串联各方力量

  武昌起义是新军,镇江举义光复的也是新军。

  新军,作为清朝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本是清朝廷用来巩固维持其统治地位的。然而在辛亥革命中,新军反倒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领导驻镇新军起义的是36标3营管带(即营长)林述庆。林述庆,字颂亭,福建人,时年30岁,随36标刚刚从江阴调驻镇江,他是镇江新军中革命党的领头人。

  林述庆曾在南京赵伯先当标统的新军第九镇33标任队官,追随赵伯先参加秘密反清活动,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改任36标3营管带,移驻江阴。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林述庆在总会领导下发展革命组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36标被调到镇江。当时,驻镇新军九镇第18协35、36标共五个营(其中一个营驻江阴)。10月17日,林述庆赴上海与同盟会中部总会负责人之一的潘祖彝会晤,受命领导驻镇新军起义。回镇江后,他以更大热情宣传革命,加速发动驻镇新军35标、36标五个营的3000余名官兵准备起义,建立了以他为首、以同盟会员为骨干的指挥系统,来响应武昌起义。

  镇江素有“江河咽喉”、“东南锁钥”之称,为兵家要地,自古以来一直是要塞,清政府在这里驻有重兵,水陆都有清军把守。镇江城中,弥陀寺巷以南、水陆寺巷以北、大市口以西、双井路以东这片区域专门建有大营驻防,驻扎旗兵防守。当时,驻防旗兵4个营,炮兵1个营,1500余人、300余匹马、山炮6门、机关炮3门,除驻防旗兵外,镇江清军还有巡防营、水师营等,共一万余人,在力量对比上占有优势。

  1911年春,为了加强镇江防务,清政府特地将在山西太原任守尉的载穆调至镇江,任驻防旗兵的副都统。载穆,时年61岁,满洲镶蓝旗人,论辈分还是当时皇上的叔伯。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候,派这样一个皇室宗亲驻防镇江,朝廷是颇费苦心、寄予厚望的。

  武昌起义爆发后,镇江清军加强戒备,日夜巡逻,将炮架到城墙上,对准驻在城外东南的新军35标、36标,准备新军暴动时开炮轰击。

  面对此种形势,林述庆在团结驻镇新军官兵的同时,还派人去串联驻镇其他驻军及炮台炮兵,孤立旗兵,并亲自进城侦察地形,制订计划:起义时,大本营设在京岘山,起义新军集中京岘山主攻东门、南门,城内响应起义的巡防营闭塞西门、北门,炮台对城内旗营轰击。起义前,林述庆把家属送回原籍,自己全力投入革命;在遭到他上司派的刺客伏击后,飞身脱险;还在关键时刻阻止了上司将新军35、36标调离镇江的计划,及时调整新军营地,便于起义时就近攻击城内旗营。

  京岘山上新军举义

  正当林述庆积极准备起义之际,一个镇江籍同盟会会员来到镇江,他就是赵伯先的另一个战友、同乡和同窗李竟成。

  李竟成,原名良波,镇江大路人,大赵伯先一岁,其父李裕柏,曾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

  李竟成幼年跟从赵伯先父亲赵蓉曾读书,与赵伯先交好。1906年,南洋第九镇新军在宁镇征兵,李竟成应征入伍,为宪兵队正目,追随标统赵伯先从事革命活动。赵伯先暴露后前往广州、香港,李竟成也随他同去。李竟成与赵伯先是“幼同学,长同盟,同泽同袍,患难更同经粤”。1911年4月,李竟成参加了赵伯先领导的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李竟成回到上海。武昌起义后,李竟成奉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之命,和赵伯先的两个弟弟一起回镇江策动新军起义。

  10月底,李竟成回到镇江后,他除策动驻镇新军35、36标武装起义,还去策动象山炮台虎威、建威两军舰,以及巡防营、水师营、新水师营和刚从南京调来的两个巡防营,做通了大盐枭徐宝山“徐老虎”的工作,还控制了警察系统,并筹集经费,和镇江地方人士联系。他的活动据点在城外盆汤巷三益栈。

  就这样,林述庆、李竟成分别受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两个负责人之命来镇江,在两个不同战线紧张地进行着策动驻镇新军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直到两人在三益栈里聚会见面,才发现都是赵伯先的战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