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风云 于山激战
辛亥革命网 2013-10-09 00:00 来源:炎黄纵横 作者:林鸿程 查看:
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炮响,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曲终幕落了。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也激荡着八闽大地。
两军对峙 战前部署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福州后,清旗营中的知识分子意识到闽省即将爆发革命,主张和平解决,以不流血为上策。但是,清朝福州将军朴寿始终主战,他认为革命党人主要是从外地来的,只要严密防守,革命党人就无隙可入,革命就不会爆发。为此,他到总督府署去找闽浙总督松寿,密商军机大事。
松寿在总督府大厅里接待朴寿。松寿也是旗人,身为总督,掌握全省4个兵备道,拥有10府2州64县的军政大权。他把藩台尚其亨和咨议局的人叫来,召开军事机密会议。
经过几个小时的密谈,为防止革命在福州爆发,决定解散福州各社团组织,特电延建邵统领徐镜清率部队来省城,进驻福州洪山桥,以防新军孙道仁反戈。最后,朴寿办了咨文,请总督松寿拨十尊大炮给“八旗捷胜营”,松寿即批“速照发”。
驻防福州的满族八旗兵员,沿袭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定的编制,分为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蓝、镶蓝等八旗。每旗兵员300人。《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维持其腐朽统治,通令全国编练新军。当时福州将军增祺受命后,即从旗营中选出千余名青壮年,编成前后两个营,称作“八旗捷胜营”。到了朴寿接任福州将军时,和平日子过久了,旗营纪律松弛,旗兵自由散漫,散居家中。现在形势有变,朴寿着手重新整顿清军,挑选身强力壮的青年入“八旗捷胜营”,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办公和训练的地点在汤箭道,所用的兵器是购自德国的毛瑟枪。
1911年10月31日,福州将军朴寿在东、南、西、北、汤、井、水等七个城门布了防,城楼上驻有第十镇湘军,城楼下驻有“八旗捷胜营”的旗兵。他将捷胜营洋枪队10个哨(相当于“连”)中的7个哨分别布于7个城门,将余下的3个哨分别布于将军署护街、都统署护街和大斗彩巷北端的安奶庙内,都是为着护卫将军署。他还不以此为足,认为水部门经东门直到汤水关闸的一段城墙是空隙地带,须派兵把守,而此时已无兵可派,就临时召集旗营原有的马步甲兵500名,成立5个哨,取名“八旗巡防营”,朴寿知道仓前山、大庙山、吉祥山等处有革命党组织,并编有敢死队、炸弹队,他认为这些人全是学生,“秀才造反难成其事”,只要派人侦察得到真情,就可以一网打尽。因而他就命令正蓝旗佐领兼捷胜营后营管带王斌组织侦察队,授以暗号、密语、手势等,以南门外茶亭的茶座为联络站,见面装做互不认识,以吸水烟袋、喝盖碗茶的手势为联络暗号,秘密进行侦察活动。
与此同时进行的,是革命军方面的军事部署。夹板船军机会议后,许崇智和孙道仁就着手部署福州举事的事宜,他们把新军各标(团级)以及临时组成的别动队等布于旗下街附近,与旗营清兵对峙,对将军署形成大包围的态势。决定届时把新军第十镇山炮营调到于山布阵,将革命军前敌指挥部设在于山观音阁(大士殿)。马尾船政局提调(副局长)杨廉臣曾经是许崇智的老师,许崇智以师生之谊于11月7日(农历九月十七日)遣心腹到马尾,投书杨廉臣。信中说:
“海军驻泊吴淞口的9舰,驻泊九江的6舰,驻泊镇江的16舰,共31艘舰只已先后起义。福州日内当有一场血战,必能推翻腐恶政府。请老师加派巡舰,稽查江面,勿使洋屿水师旗兵携械上省……”
杨廉臣对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朝不保夕的境况早巳心中有数,他相信许崇智不会对他说假话,虽未函复,但明确告诉来人:“知道了!”来人去后,他即传令水师营管带吴少岩,于马尾罗星塔设一巡哨,用“威风”小轮船载20名营兵,加紧巡视江面动静,凡是携带武器者,不论是洋屿的旗兵,还是营前地方的过往商客,立即拘留。
当时,革命军总机关部感到大炮、火药准备不足,经许崇智等人建议,孙道仁用“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的名义打电报给长门炮台统领陈恩焘,请他调遣精兵,将大炮、火药速运到省城协助。已经反正的陈恩焘立即复电行动,令要塞的400名精兵携4尊大炮,乘两艘轮船和一艘拖驳船,于当夜9时沿闽江上行,赶赴前线,由司令官许崇智分配到炮营作战。此时,革命军的炸弹队由各学堂的学生自动组成,分为城队和台队,统属彭寿松指挥。
至此,福州起义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为了减少战争中的损兵折将,孙道仁特意到将军署面见清朝福州将军朴寿,好言劝他“识大体、明大局,不要过于固执”。原先,朴寿对孙道仁的忠诚坚信不移,认为他是攻打太平军的功臣孙开华的儿子,世受皇恩,绝对不会参加“乱党”,所以当有人向他透露孙的部下都已经参加革命军时,还不相信。现在面对现实,他才知道孙道仁已经叛变,便把他软禁起来。闽浙总督松寿闻讯后,怕事态扩大,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经松寿再三力保,朴寿才把孙道仁释放。
激战于山 处决凶顽
福州起义原定于1911年11月12日(农历辛亥年九月二十二日),因军机泄露,情况紧迫,临时决定提前。11月8日早晨,“桥南社”发出起义通知,从9时起,宣布福州全城戒严,以“子女”两字为口令,发给各队队员臂章一面,上书“公权”二字,盖上社章。一切文书、通告皆由“桥南社”拟就。黄展云在分会总机关内主持文书部工作,加紧备制起义旗帜,拟就都督府宣言和章程。
于山位于榕城中心制高点,居高临下,便于望和侦察敌军行动,大炮可以打到敌人的每一个据点,尤其是便于炮打敌军的司令部将军署。山下则敌我双方军营犬牙交错。所以,革命军决定,战斗一开始前敌指挥部就设在于山上的观音阁(大士殿),指挥整个战役,而山下的花巷革命军总司令部则以防守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