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峙:战和都是袁氏手中棋

辛亥革命网 2013-09-17 00:0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北京日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没有革命军,无法逼清廷就范;没有连下武汉两镇的战绩,无法迫革命党和谈。战与和,都是袁世凯手中的棋子。他翻云覆雨,注定要成为这场

  10月下旬,革命军遇上了真正的狠角色——冯国璋。新兵占很大比例的革命军与训练有素的北洋军狭路相逢,被打得落花流水。不但汉口、汉阳相继失守,就连首义之地武昌也岌岌可危。可就在北洋军一路高歌猛进,打算一举攻克武汉三镇时,冯国璋却被袁世凯一纸调令叫回了京城。

  没有革命军,无法逼清廷就范;没有连下武汉两镇的战绩,无法迫革命党和谈。战与和,都是袁世凯手中的棋子。他翻云覆雨,注定要成为这场革命的最大赢家。

  革命军遭遇杀手锏

  10月19日,革命军攻下汉口刘家庙,武汉全城沸腾,就连妇孺都手携茶水送至火线,大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阵势。就在武汉军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刚刚就任革命军都督的黎元洪却乐不起来。在会操中见识过北洋六镇风貌的黎元洪深知,革命军面临的挑战还远未到来。

  果然,8天以后,冯国璋率领北洋军杀到刘家庙。冯国璋既不是未发一枪就钻狗洞逃跑的湖广总督瑞澂,也不是只会穿着行头在舞台上耍大刀的陆军大臣荫昌,他可是响当当的“北洋三杰”之一。

  其实,最初起义的军队只有不到4000人,随着形势的发展,革命军很快扩充到三四万人。可其中很多都是学生和市民,有的连枪都不会开。这样的军队跟训练有素的北洋军对阵,自然不是对手。刚一交手,革命军就被冯国璋的部队杀了个人仰马翻。随后汉口、汉阳相继失守,革命军被迫退守武昌。

  11月底,代表同盟会指挥武昌起义的黄兴无奈出走;本就半推半就的黎元洪也为自己盘算着后路;武昌首义的发起人蒋翊武、吴兆麟实际掌控了革命军。

  除了军事实力上相差悬殊外,革命阵营中派系林立,也使这个本就脆弱的联合体更加不堪一击。

  榆木脑袋被“下课”

  眼看武汉三镇指日可下,冯国璋志得意满地对人说:“这一来,咱的黄马褂算是穿上了,兴许还来个世袭罔替呢!”就在他一门心思想当匡复社稷的中兴之臣时,袁世凯突然一纸调令,把他从武汉前线调了回来。

  冯国璋打仗是一把好手,可政治方面却是个榆木脑袋。他号称是“北洋三杰”龙虎狗中的“狗”,还真有点忠犬护主的劲头儿。在战场上他只想着打胜仗,保住清王朝,根本没领会东家袁世凯的政治意图。出发前袁世凯给他下达的六字方针是“慢慢走,等等看”,可他到了武汉就一鼓作气连下两镇。

  11月17日,就在他又一次大败黄兴时,袁世凯却把本来非他莫属的“湖广总督”一职授予了第二军军统段祺瑞。冯国璋在前线拼死拼活,官却让没打过一仗的段祺瑞当了。冯国璋别说多窝火了。回到北京后,他来了个闭门谢客,谁也不见。

  袁世凯的“小九九”

  是战是和,袁世凯有自己的“小九九”。可以说,武昌战事一开,事态的发展就握在他的股掌之间。

  武昌起义两天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清政府就发出了重新起用袁世凯的任命。可袁世凯却托起大来,坚辞不就。后来在反复劝说下,他抛出了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全权统领水陆各军等六项条件,才肯出山。

  火烧眉毛之际,清政府当然一口答应下来。此时,前线疲弱的清军焕发了活力,来了个绝地大反攻。可死心眼儿的冯国璋没掌握好尺度,眼看就要把武汉的革命之火给扑灭了。没有革命军袁世凯也就失去了挟制清政府的砝码。于是他赶紧换上了“懂政治”的段祺瑞。

  段祺瑞果然深得精要,一上任就按兵不动,积极联络革命军进行和谈。此时,进退维谷的革命军一把抓住伸来的橄榄枝。双方就此偃旗息鼓,坐到了谈判桌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