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辛亥革命史话
辛亥革命网 2013-08-01 00:00 来源:湖北方志 作者:明建中 查看:
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第一枪。而地处鄂西一隅的三等小县宜都,不但其优秀子弟参加武昌首义,浴血奋战,为国捐躯,而且在全省率先响应,易帜反正,在湖北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闪光的一页。
吴守钦首义捐躯
1911年的一个冬日,凛冽的寒风中,一艘从武昌溯江而上,舷挂白纱,运送灵柩的专轮,悲鸣汽笛,缓缓驶抵枝江县城码头。船头高悬一面黄旗,上书:“为国捐躯,奉命入城”八个大字。码头上,县署官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或臂缠黑纱、或胸戴白花,面容含悲,垂首迎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烈士吴守钦的灵柩,打破了县城沿袭千年的死人不准抬进县城的禁忌,堂皇入城。
吴守钦,字明陔,号廷萃,生于1886年,宜都市枝城镇人。幼读私塾,勤奋好学,喜阅《民报》《警世钟》《猛回头》等革命书报,目睹清王朝统治日益腐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欺凌,痛心疾首,欣然接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并萌生习武救国的志向。1908年,22岁的吴守钦毅然赴汉,投笔从戎,进武昌陆军学堂武士班受训,结业后,入湖北新军第八镇(师)三十标(团)任正目(班长),与军中共进会、文学社的同志时相过从,传阅革命书刊,秘议武力反清。
武昌首义后,起义军迅速攻占武昌,随后占领汉口、汉阳。由于吴守钦在战斗中英勇善战,立下战功,首义后即由正目升任起义军第八标第一营督队官(连长)。清政府调重兵南下镇压,反攻汉口。吴守钦随军坚守汉口。激战中,第一营管带(营长)谢涌泉身负重伤,吴守钦火线受命代理管带,指挥全营连续作战二十余日,进必率先,退必居后,数次击退清军反扑。继后,清政府不断增派援兵,对汉口形成包围之势。第一营奉命退守汉阳,继续与清军鏖战。吴守钦率第一营与清军反复争夺扁担山、锅顶山等阵地,血战沙场。十余日后,在兵力雄厚的清军猛攻下,汉阳危急,第一营再次奉命渡江南撤。撤退中,吴守钦持枪亲自断后,掩护全营官兵安全转移到长江边登船。当他最后一人登船时,不幸头部被敌弹击中,落水牺牲,年仅25岁。同时,起义军四十一标三营正兵段太运等数名宜都籍官兵亦在武昌首义中献身。
吴守钦阵亡后,遗体运至武昌,湖北军政府派小火轮运送烈士灵柩回乡,并派第八标文牍吴守鎣专程押船护灵。灵柩抵达枝江县城时,枝江县知事徐吴龄亲率县署官员和各界人士到码头迎灵,并在北门城内吴氏祖宅设置烈士灵堂,公祭三天。前来吊唁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学校师生达数千人。随后,吴守钦灵柩葬于城北五里之楼子河村。
枝城民众敬仰吴守钦,曾编歌谣传颂烈士事迹:“枝城有个吴守钦,立志拥孙灭清廷;投笔从戎习武艺,武昌首义留英名!”在吴守钦的熏染、影响下,其嗣子吴先孔、侄女吴先琳、侄子吴先涛等吴家后代自幼具有爱国进步思想,后在大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之路。
徐知县率先反正
宜都在辛亥革命中于汉川、京山反正之后,成为全省第三个率先响应武昌首义的州县,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清朝最后一任宜都知县徐秉书。
徐秉书,字怡斋,安徽怀宁人,自幼随父来鄂,从小就萌发从军救国的志愿。他与友人谈论国事时,慨然道:“读圣贤书,岂不知教民以战之意!”后投考湖北武备学堂,学习八年,研究军事各学,兼读法政各书,毕业时,名列最优等。毕业后历任县丞、知县、湖北新军督练公所兵备处提调等职。
1911年8月,徐秉书被委任为宜都知县,9月3日抵宜接印。其时,四川川汉铁路保路风潮激烈,清朝督办川汉铁路大臣端方率鄂军入川镇压,局势动荡,人心惶惧。徐秉书莅任伊始,一面清理民事、刑事积案,一面办理防务,不避风雨,外出巡查,安定人心。
武昌起义后,一时电文交驰,传言四起。15日,宜都县衙收到宜昌电报局发来的武昌首义始末电文和湖北军政府号召全国响应起义及敦促全省各州县反正的通电。素有救国思想的徐知县细阅电文后,敏锐地判断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毅然决定响应起义。但此举必须取得地方士绅的支持,不然孤掌难鸣。
16日上午,徐秉书召集地方士绅在县衙聚会,晓以时局大势,以乱局之中宜通权达变,保全地方为由,成功说服士绅同意归顺湖北军政府,并议定筹集粮饷,成立保安会,募兵勇40名,以应对不测,维护地方治安。当天,在县衙前降下清朝龙旗,张挂湖北军政府十八颗圆星旗,正式宣告反正,在全省率先响应武昌起义。两天后的10月18日晚,驻宜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亦宣告起义,成立民军司令部,唐牺支任司令长,宜昌府知府等清朝官员俯首投诚。
10月17日,徐秉书将宜都反正及安抚情况电报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黎都督当即复电嘉奖,并将宜都反正电文登报,以励劝其他州县效仿。随后,军政府内务司任命徐秉书为宜都知事,特派宜昌民军司令部龙渭臣参谋官来宜向徐秉书颁发委任状。徐知县交还旧印,拜领新符,又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宜都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