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泰山(2)

辛亥革命网 2012-10-18 00:00 来源:山东农大报 作者:刘观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日前夕,记者来到泰山脚下的普照寺采访,瞻仰辛亥滦州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泰山辛亥革命烈士祠,缅怀革命英烈,追寻

  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

  1905年8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在同盟会的领导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农历辛亥年)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滦州起义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主持同盟会槟榔会议,决定在广州再次起义,由黄兴、赵声驻香港成立统筹部,直接组织指挥。并组织“先锋队”(敢死队)作为起义中坚力量。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发动,黄兴亲自率部从指挥机关所在地小东营出发,抱着必死之心冲向两广总督署。经过一昼夜激战,因敌众我寡,起义失败。同盟会牺牲的成员有姓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名烈士的遗骸被同盟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收殓合葬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却为辛亥革命揭开了序幕。孙中山赞曰:“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革命之大革命所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滦州起义促成辛亥光复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的,还有滦州起义。滦州起义发端于直隶滦州的一场争取立宪的兵谏事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革命武装起义。此时,清政府正在直隶永平府举行第三次秋操(军事演习)。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上下惊慌失措,遂急令永平秋操停演,并调集各部南下武汉镇压起义。西路军陆续回京。东路军倡兴革命之举亦被清政府得知。

  东路军二十镇中之王金铭 (第二十镇七十九标一营管带)、施从云 (七十九标二营管带)、冯玉祥 (第八十三标三营管带)等革命派,极力敦促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即刻举兵,响应南方革命。10月29日,张绍曾收到天津兵给司令部副官、同盟会秘密会员彭家珍急电,要张在滦州扣留由彭负责押运到南方镇压起义军的军火。张见电即刻行事,共截获枪5000支,子弹500万发。

  之后,张联名第三十九协协统伍祥祯、四十协协统潘榘楹、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第三镇第五协协统卢永祥等,在直隶滦州通电,向清政府提出类似最后通牒的《十二条政纲》: 1.大清皇帝万世一系。2.于本年内召集国会。3.宪法由国会起草,以皇帝之名义宣布之,但皇帝不得加以修正或否认。4.缔结条约及讲和,由国会取决,以皇帝之名义行之。5.皇帝统率海陆军,但对国内用兵时,必经国会议决。6.不得以命令施行“就地正法,格杀勿论”之事。7.特赦国事犯。8.组织责任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后,以皇帝敕任之,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荐任之。皇族不得为国务大臣。9.国会有修改宪法之提议权。10.本年度预算未经国务议决,不得适用前年度之预算支出。11.增重人民之负担,须由国会议决。12.宪法及国会法之制定,军人有参与权。

  滦州兵谏的同日,山西宣布独立,东西呼应,给清廷以极大威胁。清廷急忙将滦州以西的火车车皮全部集中于京,以防滦军乘车西进。11月1日,清廷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3日清廷参考《十二条政纲》,制定并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1月6日,宣统帝下罪己诏,释放革命党刺客汪精卫、黄复生。11月7日,任命张绍曾为“长江宣抚大臣”,调离滦州,削去兵权。张绍曾交出兵权,避居天津英租界。同时朝廷提拔潘榘楹为第二十镇统制。将七十七标移至锦州,七十八标调往关外,第七十九标团部及三营驻扎在滦州车沾,一、二营驻扎在滦州北关“直隶第三师范学校”院内,第八十标开到临榆 (抚宁)。这样把二十镇分散调开,化整为零。将第三镇由东北调至廊坊,切断了第二十镇与第六镇会合的可能;调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署理山西巡抚,削去兵权。至此滦州兵谏平息。

  第二十镇七十九标一营管带王金铭、二营管带施从云曾建议张绍曾,趁此时机与吴禄贞、蓝天蔚联合起义,但张犹豫不决。后吴禄贞被袁世凯派刺客暗杀,蓝天蔚逃亡到上海,此事未果。张绍曾被王金铭派人送到天津租界避居。

  此后,王金铭、施从云和第二十镇第八十标三营管带冯玉祥等人和天津的革命党组织——北方共和会(会长为白雅雨)取得联系,秘密筹饷并策动起义。1912年1月,王、施等接受同盟会指示发动起义,1月3日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推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为总参谋长,通电全国。

  在清廷的分化和破坏下,清朝通过永镇总兵王怀庆率部于1月10日镇压了滦州起义。王、施等率部西进,在雷庄与清军遭遇,王、施被诱至清军营地谈判,被伏兵逮捕后遭枪决,白雅雨等兵败突围,也遭到枪杀。冯玉祥逃脱。

  虽然滦州起义失败了,但它对整个革命运动起了推动和促成的作用。在1936年的《国民政府令》中曾以“辛亥光复,发韧千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高度评价滦州起义。这次起义之后,使清廷深知其大势已去,恐惧日深。终于在一年之后土崩瓦解,结束了清朝二百多年和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洽。

  辛亥滦州革命烈士纪念碑在泰山落成

  辛亥滦州革命烈士纪念碑建在泰山,与冯玉祥的积极倡导和极力促成有密切关系。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原籍安徽巢县。出生于河北青县兴集镇。著名爱国将领。抗日战争开始后,积极主张抗日,与共产党合作,反对蒋介石消极抵抗政策,受蒋介石排斥,于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两次寓居泰山普照寺“菊林旧隐”。

  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全国尤其是北方各地响应武昌起义的最大一次新兵起义,对推翻帝制、加速清朝灭亡具有重要意义。冯玉祥是滦州起义的主要策划者之一。1933年,冯玉祥隐居泰山期间,为纪念辛亥革命滦州起义死难的烈士修建了泰山烈士祠,自己出资、督工、建造并主持落成典礼。冯玉祥就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后,建议南京政府拨款在泰山建立辛亥滦州革命烈士纪念碑。

  1936年2月6日,冯玉祥在国民党第五届八次常委会上提出《褒扬辛亥滦州起义殉难诸先烈案》,陈述理由:“民国建立,肇基于辛亥革命。辛亥之役,发轫于武昌。而满清逊位议和之速,实逼近燕京之滦州起义有以促成之。前曾议决设立纪念碑,抚恤遗族等办法。纪念碑经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拟具两种计划,一需七万二千余元,一需二万七千余元。嗣以经费无着,未能举办。当此国难日亟,华北尤当其冲。政府对于为国牺牲之先烈,施以特殊之酬庸,不仅彰扬先烈之伟绩,亦足启发民众重视华北国土之观念,鼓励为国奋斗之精神。诸先烈既有殊勋,似可举行国葬;其纪念建筑物,似可早日举办。而设立地点,为民众易于瞻仰,以冀之西山、鲁之泰山两地分设为宜。据中国石公司姚华孙绘拟图样,估计泰山纪念碑工料及购地造林需洋三万元,西山衣冠冢及纪念塔需洋二万元,共五万元,似亦属多寡适中之额。至抚恤重在观感,似追谥官阶,明令褒扬;照其官阶按阵亡例给恤,以资表彰,而励后人。”

  1936年9月,辛亥滦州革命烈士纪念碑在泰山脚下落成。

  冯玉祥出资建设的辛亥滦州起义和北伐战争牺牲将领革命烈士祠、辛亥滦州革命烈士纪念碑在泰山落成,倾注着冯玉祥将军对滦州起义牺牲战友的永久追思。同时,泰山革命烈士祠、辛亥滦州革命烈士纪念碑,也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容,已经成为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

  “忠魂不泯凌汉峰下青未了,将军宛在梅花岗上爱国情。”辛亥滦州革命烈士的浩然之气,将与雄伟的泰山永存!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