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长沙光复逸事(3)
辛亥革命网 2012-10-08 00:00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任大猛 查看:
那一年,毛泽东18岁。这一年春天,湘乡东山小学堂的贺岚岗老师应聘到长沙城内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顺便就带着优秀学生毛泽东来到长沙。毛泽东顺利考取湘乡驻省中学,这所中学为革命活动家禹之谟于1905年创办,即今湘乡一中前身。
这所长沙城内的湘乡中学,位于长沙城市中心的新安里。新安里原址在五一广场东北侧、今天新大新大楼前,已在修建长沙五一市民广场时拆迁。
从韶山到湘乡,再到湖南省城长沙,毛泽东眼界大开,在这里,他读到革命派创办的《民立报》,看到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72位烈士殉难,深受感动。又听人说起孙中山革命纲领。毛泽东满怀激奋,写了篇小评论张贴于学校墙上,表示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声称应把孙中山请回担任大总统,康有为任内阁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当时毛泽东还分不清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区别。
在初入湘乡驻省中学不久,毛泽东为表示与清朝彻底决裂,在长沙新安里的湘乡驻省中学,他倡议并带头剪辫,还和剪辫积极分子、湘乡梓门桥的胡崇诚动手剪掉了其他十位同学的辫子。
在小吴门,亲眼目睹“衙门上升起了一面白色的大旗,上书一个‘汉’字”
在湖北革命党人来到湘乡驻省中学演讲四五天后,毛泽东觉得武汉正在进行激烈战斗,“我决定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他对斯诺说。
毛泽东说:“我下了决心和其他几位朋友去汉口。 我们从同班同学那里筹了一些钱,听说汉口的街道很湿,需要穿雨鞋,我就向军队里的一位朋友借雨鞋,他们驻扎在城外。”
毛泽东于是从新安里经府正街,转到贡院街、小吴门正街,想走出小吴门城门,这时“防守的士兵把我拦住了,那个地方已经变得十分紧张,士兵们头一回发给子弹。他们正涌到街上来。”
“起义军正沿着粤汉铁路逼近这座城市,已经开始交战”,毛泽东向斯诺说的这条铁路,原址就在今天的八一桥下。距今二十多年前我们还可以看到,今天八一桥下跑火车的地方,已成了芙蓉路的一段。
“同时城里也发生了暴动,劳工们猛攻城门,并取得了胜利。我穿过了一个城门,又折回城里,随后在一处高地观战,一直看到衙门上升起了一面白色的大旗,上书一个‘汉’字。”毛泽东返回学校,发现地处新安里的湘乡驻省中学“已在军队控制之下。”
根据毛泽东的这段自述,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其实毛泽东到城外借雨鞋的那天,正是1911年10月22日上午。当时,新军攻入长沙城,长沙宣布光复。
当然,毛泽东也知道,“第二天,都督府成立了。两位哥老会的重要成员任都督和副都督,他们分别是焦达峰、陈作新”,“新都督和副都督当政不长。他们不是坏人,有些革命的意识,他们很穷,代表着被压迫者的利益,地主和商人们对他们不满,没过几天,我去看一个朋友时,就看见他们横尸街头,谭延闿代表着湖南地主和军阀势力又组织了暴动推翻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