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路风潮与辛亥宜昌光复(3)
辛亥革命网 2012-06-19 00:00 来源:湖北文史 作者:刘思华 杨培煌 查看:
宜昌起义后,即成立民军司令部,各界代表公举唐牺支为司令长,在旧镇署设司令部,内部分设参谋处、中军处、军需处、庶务处、粮台处、执法处、招待处、交涉处和书记处。委任张鹏飞、杨柱臣、沈岳乔、关克威为参谋官,戴治康为军需官,胡建勋为庶务长,李春澄为粮台官,丁荣学为执法官,袁国纪、孔宪治、李一为书记官,何大嘉、杨革五为招待员,鲁全经、陈善为交涉员,严绍陵管理财政,王正言负责治安。
民军司令部首先命令逮捕并处死顽敌参将倭和布及逃敌统领崇欢家属。对于混乱的金融市场加强了管理,及时布告安民,公布“所有宜昌现有之官票”,加盖印信后,暂继续流通使用,“俟鄂军政府新票到宜,再行收换旧票”。对于聚集在宜昌附近的4万多筑路工人,民军司令部用省军政府的拨款作了妥善安置。光复后的宜昌,人心安定,秩序井然。从武昌起义消息传入到宜昌起义成功,仅6天时间。
联络各地起义与攻打荆州
宜昌起义成功后,民军做了两件令人鼓舞的大事:一是联络各地军队起义;二是攻打荆州。当时武昌起义军正与清军在武汉三镇激战,宜昌民军此举为巩固武昌首义成果,稳定大鄂西局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早在八九月,宜昌革命党人先后有胡冠南、郭炳炎到四川运动入川的湖北新军起义。宜昌起义后,于10月21日,司令长唐牺支令管带阮桂芬率一营兵驻守巴东,一面防御鲍兰舫从四川夔府四川夔府,今重庆奉节。攻宜昌,一面策动巫山、夔府两地驻军起义。10月27日,参谋官关克威、管带欧阳超各率一营开赴枝江一带,运动其驻军起义。10月28日、29日,宜昌民团代表曾广惠到巫山、夔府联络,翟燮阳到重庆联络,康藩楚到施南施南,即今湖北恩施。联络。接着,唐牺支又致电驻民军攻占荆州古城施南新军第三十二标三营管带李汝魁,敦促其起义,并派稽查员张渭宾前往施南招抚军队,于是李汝魁联合各营管带宣布起义。11月3日,参谋官江朝宗到襄阳一营联络。11月4日,关克威率兵一营开赴当阳、荆门,促使其地起义。不久,阮桂芬受巴、巫、夔各界人士的拥护,领兵前往夔府,夔府得以起义。至此,鄂西、川东的局势日渐稳定,从而使宜昌乃至武昌无后顾之忧。
民军司令部在扩军方面,除了招募新兵,另有两支力量参加了民军:一支由四川会党赵玉龙、向竹安等率部投司令部;另一支是遣散的筑路工人有800多名志愿当兵,加上李稷勋将原筑路巡缉队和省派护路巡防营统交司令部率领,这样,民军兵力就由原有两个营,迅速扩充到两标。
在联络各地军队起义的同时,民军向荆州发起了进攻。荆州据武汉上游,为清旗军驻防重地,向东可进军武汉,向西可攻取宜昌。时值武昌首义军与清军交战激烈,荆州守将连魁有联合襄阳驻军出击汉口的计划,左副都统恒龄有出兵宜昌的意向。荆州不拿下,对巩固宜昌,保卫武汉不利。为此,宜昌民军司令部首先派已投诚的满人松宽、存喜等去荆州劝降,又通过驻宜的英领事和日领事从中斡旋。但荆州守敌拒不投降,于是宜昌民军决定于11月初对荆州用兵。
宜昌民军司令部委任参谋官胡冠南为行军参谋兼指挥,并针对敌军的部署分兵四路进攻荆州:第一路由关克威率兵一营出当阳攻荆门,以切断荆州与襄阳的联系;第二路由邓金标率一大队经河溶,夺取八岭山从西北向荆州逼进;第三路由欧阳超率一大队乘船顺江而下,至江口登陆袭击荆州;第四路由喻洪启率兵一团乘小轮顺江抵达沙市,占领金龙寺,与第三路军配合,形成东西两面攻击荆州之势。战斗从11月16日开始,至12月上旬,荆州仍未攻下。参谋官张鹏飞便采取炮攻,并亲自到省军政府请领快炮。同时又请来湖南的增援部队王正雅部。12月9日唐牺支命令全面攻城,快炮、土炮对着城门一阵猛轰,然后民军攻破城门。混战中,敌都统恒龄开枪自杀,守将连魁、松鹤被迫乞降。荆州光复。唐牺支在荆州道署设立荆宜司令部,组织商民开市营业。
宜昌民军在辛亥革命斗争中,光荣地完成了推动鄂西各府州县起义和捍卫武汉的历史使命,为宜昌的革命史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转载《湖北文史》总第九十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