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夕蒙古族同盟会成员及其活动(2)
辛亥革命网 2012-02-02 00:00 来源:蒙古文化 作者:蒙古文化 查看:
从此,蒙古族青年学生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地涌入革命运动的行列。“哲里木盟宾图等旗,也派遣学生到奉天等大都市留学,培养了不少蒙古民族革命战士”(《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7页)。后来,他们“以个人方式,或以部分集体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对满清王朝的革命活动”。
同盟会革命时期,一些蒙古族青年知识分子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是与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进行的广泛宣传分不开的。《民报》从1905年11月创刊后,为了“排满革命”曾发表了不少有关民族主义思想方面的文章,进而揭露汉族统治者和清王朝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当时,汪精卫提出“反满革命”说:“汉族人之所以排满者,以其伏我中国,攘我主权也,非谓国家之内不许他民族存在,排满不已,更进而排蒙、排回、排藏也。况汉人非惟无排斥蒙、回、藏之心,且将实行平等制度”(汪精卫《研究民族与政治关系之资料》,见《民报》第13号,第33页)。他通过揭露清朝的一族居主人的地位,而他族悉为之奴隶”的不平等民族关系,借此号召他族起来,达到反清之目的。诚然,他所提倡的民族主义思想,尽管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平等观念为号召,即从大汉族主义立场出发,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号召和团结国内各民族和社会各阶层的积极作用。
“排满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的。当时,除了汪精卫最热衷宣传“排满革命”之外,还有其他革命者在反满宣传中,猛烈地抨击了清王朝所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指出清王朝的统治是造成各民族一切罪恶的渊薮。1908年《民报》发表的《辽东义军檄文》,文中提出联合汉、满、蒙军民,共同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口号。并且还指出“瓦尔喀人、鄂伦春人、马涅克尔人、达湖尔人、索伦人、毕拉尔人,分族虽异,受治则同。若能开展诱导,使进文明。”号召北方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平等、联合建立民主政治而奋斗。同年,《民报》还发表了以蒙裔多分子署名,题为《蒙古与汉族结合共伸讨满复仇大义之宣言书》一文。文中以“悲愤之情”揭露了满族统治者压迫蒙古民族的罪恶。深刻指出满族统治者,“分割我蒙古部落,建汉封王,以相牵制,使势力消散”除此之外,“置将军、都统、办事大臣于各地方,以握我实权,制我死命";而”喇嘛教一端,设计之毒“,”以灭我蒙古种族“。”其间历史事实极长,非数万言不能罄“实与”吾蒙古不共戴天之仇也“(蒙裔多分子《蒙古与汉族结合共伸讨满复仇大义之宣言书》,见《民报》第20号《来稿》,第113页)。
这篇文章还提出,蒙古民族要想摆脱压迫,必与汉族人民联合的政治主张。作者强调指出,”吾蒙族不排满复仇则已,如排满复仇,舍与汉族结合,其谁与归。今吾与汉族同患难、同死生,同谋大举,则异日汉族之与我同幸福、同乐利、同居平等地位;同建一共和政府,同行一共和宪法。(同上,第118页)。作者还大声疾呼:“自今以往,吾蒙族之生命,生则与汉族同生,死也愿与汉族同死。吾蒙古之土地,存也愿与汉族同存,亡也愿与汉族同亡。两族一心,同谋复仇,同谋排满。则满廷倾伏,共和政府成立之日,即吾两族志愿已达之日。”诚然,这篇出于蒙古族所撰之文稿,虽然带有单纯“排满主义”的民族主义之情感,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敢以一言誓与汉族”、“和衷共事”、“共抱驱满主义”(《附录来函》,见《民报》第20号,第119页),欲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来函投稿,发表“蒙族之意见”,却也难能可贵。当时《民报》记者对这篇来稿特地加以编者按语说:“蒙古满洲,积怨已久,蒙汉二族,实有同情;“则蒙古者,真汉族之北方良友也。回部、西藏,当准此观之”(《民报》记者对蒙裔多分子来函所加编者《按语》,见《民报》第20号,第119页)。
当1911年(即辛亥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日本后,当时留学日本千叶医科大学的蒙、汉数十名留学生,“大家组织救护队,要往武汉前线服务,参加救护病、伤战士的工作。”(《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0~81页)。此外,还有蒙古族留学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学生吴恩和,他以“蒙古民族独立活动为念”,亲自到东京,“找上在东京农科大学留学的本旗(指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学生伊德钦和金永昌,一同回到上海,与南洋公学的学生杨时秀、汪长春、于启明和务本女学的女学生吴秀贞、叶婉贞等联系,约定他们五人前后陆续回旗,共同进行独立运动。”
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以及同盟会所宣传的“排满革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唤起蒙古族的觉醒和走向民族解放道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发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