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夕蒙古族同盟会成员及其活动
辛亥革命网 2012-02-02 00:00 来源:蒙古文化 作者:蒙古文化 查看:
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进入高潮。它对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革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辛亥革命前夕,山西革命党人来内蒙古西部从事革命活动,除吸引汉族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同盟会外,还吸收了蒙古族青年知识分子加入同盟会。1905年底,同盟会山西主盟负责人谷思慎从日本回省,以武宁中学作为革命策源地,秘密进行革命活动。这时,山西大学中斋留学日本的学生刘懋赏、徐子澄、孟元文等也回到太原,带来《民报》、《猛回头》、《革命军》和《大义录》等进步书刊,在各地秘密传播。而首先来到内蒙古西部进行革命活动的革命党人,有同盟会员王建屏(伪装算卦先生),来土默特一带进行地下工作,发展会员。最先有蒙古族青年云亨(字嘉惠,土默特旗水涧沟门世北小沙尔沁村人,1884年生,少年家贫,在村塾读书,后在包头读书8年;1902年入归绥中学堂学习,1905年毕业后,在包头与巴文峒交往密切,专览革命书报;1910年9月考入北京殖民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立即参加了起义)加入了同盟会。“他的会员证是用白市布裱糊的,封面印有三十四号字样”(经革陈《我所了解的云亨先生辛亥革命事略》,《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73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不久,经过云亨的介绍,经权(蒙古族,字子衡,土默特美岱召村人,幼读汉书多,汉文根基深,当过塾师;曾任萨拉齐厅咨议员)加入了同盟会。从此,他们就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他们最初宣传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同盟会发下来的《十二糊涂歌》,反对缠足,反对留辫子等。”期间,还有蒙古族知识青年安祥、巴文峒等也加入了同盟会。其中,蒙古族同盟会会员巴文峒(巴文峒,字焕章,土默特旗人,后迁包头居住,1905年仲考附生,曾任包头第一届咨议局议员。家里好藏书,经常把当时流传的“康有为、梁启超著作及同盟会印行的秘密刊物”介绍给云亨、经权等人习读。由此使这些蒙古族知识青年认识到清廷的腐败无能,树立起倾覆清朝统治者的抱负和理想。
辛亥革命前夕,内蒙古东部的蒙古族青年学生到全国各大城市和留学东洋日本的学生日益增多。他们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熏陶下,也逐渐倾向革命,走上民族觉醒的道路。
早在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廷实施新政期间,首先在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先后创立崇正、守正、毓正学堂。由于该旗“逼近热河文化较优”之地,还有很多蒙古族学生考入承德府之“蒙汉文师范学堂”。1902年,热河、察哈尔都统、绥远城将军会商奏请设立“蒙汉文师范学堂”于承德府,考选诸蒙旗共200人,学习速成二年毕业后,分配内蒙五十一旗任教,每旗可得4人,俟后“按年续招,以为推广”。因此,在喀喇沁右旗人才辈出,不仅为东部各旗培养了教育师资,而且也为本旗后来遴派留学日本和到北京、天津、保定、上海等地上学创造了有利条件。至辛亥革命前夕,“今蒙旗延聘塾师多喀喇沁旗人”(《科尔沁调查意见书》第9页)。喀喇沁右旗是内蒙古蒙旗兴办西校较早的地区之一。后来,“喀喇沁中左两旗,土默特左右两旗和宾图等旗,绥远土默特旗,都打破了不准读汉文的禁令,在私塾中读书的蒙古子弟也产生了不少的革命志士”(吴恩和《辛亥革命时期回忆录》,《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7页)。
20世纪初,蒙古族青年开始正式接触西方文化。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喀喇沁右旗亲王贡桑诺尔布选送本旗蒙古青年德克精额、恩和布林、特睦格图诺仍丕勒等4人,入北京“东省铁路俄文学堂”,专攻俄文俄语。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至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冬,先后有两批8名蒙古族青年学生去日本留学,其中有3名女学生,分别入振武学堂、实践女学堂,学习军事、语言、历史、医学等科。他们在日本留学6年后回国,成为中国近代蒙古族第一批留日学生。同时,蒙古族青年还到北京、天津、沈阳、保定、上海等地游学。至1909年(宣统元年),仅在沈阳蒙文学堂里学习的蒙古族青年就有120余名(《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0页)。是年,当全国学生请愿召开"国会运动"之际,沈阳蒙文学堂的蒙古族青年学生博彦满都、萨音巴雅尔被选为代表,积极参加了奉天省学生代表大会。听取了革命党人关于《兴中会》和《同盟会》的两个宣言,接受了同盟会的革命思想。此时,这两位蒙古族青年学生“把头上的辫子剪掉,利用寒暑假机会到各校或回到自己的家乡喀喇沁右旗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1页)。与此同时,在北京“豫章中学”、“贵胄陆军学堂”和“殖边学校”的蒙古族青年学生王宗洛、云亨等人,不仅同情革命,而且还以实际行动参加了“蒙古队”的宣传活动。其中,“王宗洛利用星期日的空隙,借雍和宫暗中聚会蒙古队里的同学,宣传蒙古民族独立的思想”(王宗洛《辛亥革命的点滴闻见和对我的影响》,见《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