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历程(二)(2)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浙江在线新闻 作者:浙江在线新闻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和各省宣告独立,这个导致清朝帝制覆灭的全国性革命浪潮,史称辛亥革命。但1911年的事变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和黄兴派人分头邀请各省倾向革命的留学生,在东京举行建立同盟会的筹备会,商讨组建统一的革命组织问题。到会的有70余人,包括来自17省的留学生。会上,孙中山、黄兴等先后发表演说,分析当时形势,痛陈革命大义,阐明进行革命的方法和组建统一革命组织的必要性。经反复磋商,最后确定组织名称为“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筹建工作至此大体就绪。

  8月13日,东京正是盛夏季节,在结构精巧的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举行欢迎孙中山大会。这是孙中山到日本后第一次在盛大的留学生集会上公开露面,也是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前夜由它的领袖向广大群众宣布政见的重要政治活动。到会的有1300多人,还有数百人伫立在街旁仰望楼上。这样的盛况,对于东京留学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孙中山发表了富有政治远见和强烈鼓动性的演说。一开始,他就热情洋溢地对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作了充分的估计,接着分析中国只是在近代才落后西方。他充满民族自豪感地预言,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批评君主立宪主义和无所作为的悲观论调,热烈地号召中国人民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迎头赶上,不惜以流血为代价,“以谋独立而建共和”。孙中山慷慨激昂的语言,深深地感染了到会的听众,经久不绝的掌声显示了留学生对孙中山倡导的革命事业的坚决支持。欢迎孙中山的大会,敲响了同盟会正式宣告成立的钟声。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举行正式成立大会,到会的有百余人。大会修改并通过了由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负责起草的章程草案,确认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规定凡其他革命团体宗旨相同而有愿意联合为一体的,概认为同盟会会员。章程规定,同盟会本部暂设东京,本部机构遵循三权分立原则,在总理之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大会一致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选出黄兴任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协助孙中山筹划一切,主持本部工作。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最初就是十六字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26日,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明确阐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含内容,即孙中山所说的民族革命。具体含义是主张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统治,建立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在用民族主义概括阐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时,孙中山注意强调“驱除鞑虏”,实行民族革命,并非是遇到不同民族的人便排斥他,指出革命党人并是恨所有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要进行的政治革命,在同盟会纲领中居于核心地位。民权主义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同时,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强调实行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是革命党人统一的任务,必须在进行民族革命的同时进行政治革命,不能分成两次进行。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按照孙中山的解释,即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两极分化,劳资尖锐对立,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中国在革命成功后,应立即解决土地问题,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一次性完成,以防止西方社会种种弊端在中国重演。

  以孙中山为领袖的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诞生,使全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指挥中心,成为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新起点。同盟会本部成立后,在孙中山亲自主持下,首先抓紧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国内外支部、分会的组织建设;二是《民报》的创刊和对保皇派的论战。同时,也为新的武装起义做了积极的准备。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