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在新疆

辛亥革命网 2011-08-29 00:00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赵曼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截至1911年11月下旬,在全国24个省区中,有14个省正式脱离了清政府的统辖。在这场革命的影响下,地处祖国西北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截至1911年11月下旬,在全国24个省区中,有14个省正式脱离了清政府的统辖。在这场革命的影响下,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也拉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为20世纪新疆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辛亥革命前夕的新疆

  近代新疆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鸦片战争后, 当西方列强大肆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时,俄、英帝国主义也开始觊觎新疆,新疆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地区;甲午战争前后,俄、英非法私分帕米尔地区。俄、英两国为了扩大在新疆的权益,除了武装侵略外,还非法散发侨民护照,出售免税贸易凭证——“通商票”,引诱中国居民加入俄英国籍。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夕,新疆境内有俄侨4291户,1万多人;英籍侨民1200余户,3000多人。这些“外侨”“往往欺压平民,争占水利,抗纳粮税,违约滋事,种种弊窦,迭出丛生”。武昌起义后,沙俄公然向中国伊犁、喀什和阿尔泰三地派兵。在外国势力的倾轧下,新疆的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旧日人烟凑集处,荆棘成林,瓦砾满地,不见一人”。

  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掠夺,引起新疆各族人民的仇恨与反抗。新疆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以各种方式反抗外来侵略,一次次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吞并新疆的迷梦。

  1884年新疆建省,虽然废除了伯克制,促进了新疆的社会发展,加强了祖国西北的边防,但是各族人民所受的封建剥削和压迫并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加重。如伯克们的头衔虽被取消,但仍旧保留原来的顶戴,他们在地方政府机构中充当书吏或乡约,假威弄权,欺上凌下,造成“无伯克之名而有伯克之实”的现象。在南疆农村,农奴制庄园依然保留;在广大牧区,扎萨克制度一成未变。同时,清政府腐败的吏治严重阻碍着新疆的社会发展:《辛丑条约》签订后,新疆也担负了大量的庚子赔款,由于吏治腐败,各种名目的税收比比皆是,转嫁到各族人民身上的负担成倍增长,广大人民几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有的农民甚至被迫远离故土另谋生路。

  为了缓和危机,清政府从1902年开始推行新政。在新疆,新政主要是鼓励实业、兴办学堂、编练新军。但是新政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相反起到了加快其灭亡的作用。创办实业、兴办学堂使青年学生开始接受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技术,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经济和思想上的条件。尤其是新军的编练和“警政”的推行,客观上为后来新疆的迪化起义和伊犁起义准备了革命力量。

  迪化起义——吹响革命号角

  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刘先俊来到迪化(乌鲁木齐),他的到来,使新疆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与原在迪化的革命党人万象春等一起,通过同乡关系,四处进行宣传鼓动,建立革命组织。他们取得哥老会首领的支持,还联系商界、政界、学界和宗教界,得到各界的有效支持。经过革命党人的宣传、酝酿和“分途联络”,各界群众、社会名流纷纷表示对革命的理解并提供帮助。军政商学各界和哥老会中倾向革命的人接受革命主张,秘密参加起义军。正当革命党人积极组织筹划、准备发动起义时,巡抚袁大化听到风声,下令全城戒严。此时革命党内部又出现叛徒,把革命党人的名单及起义计划交给了巡抚衙门。起义计划泄漏,袁大化立即召集卫队,捕杀了陈守堂、唐晓云等人。眼看起义即将夭折,刘先俊便临时改变计划,仓促决定当晚9点起义。

  1911年12月28日晚,刘先俊率领百余人,按照计划以白布缠左臂,假扮巡视士兵,进入城内巡防营,准备夺取枪支弹药,并与巡防营内部的革命分子汇合,直攻抚署东营。但原定在东营做内应的士兵已遭到逮捕,导致进攻东营的计划没有成功。但起义军仍然英勇出击,攻打陆军炮营。获知了起义计划的清军在炮营已有准备,起义军与清军在炮营外展开激战。此时,原答应率队配合义军合攻炮营的警察一区警务桂瑞麟不但食言,反而指挥警察同义军展开激战。最后“袁军大至”,起义军只好撤退至协营,打算整顿队伍,重新部署,挽回危局。但袁大化大军已包围协营,并发起全力反扑。袁大化曾致书诱降,遭到起义军拒绝。最后清军炮轰协营,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浴血奋战,起义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刘先俊等革命者及参加起义的哥老会成员近百人均被袁大化杀害。

  迪化起义虽然失败,但它是新疆响应武昌起义所打响的第一枪。迪化起义的消息传到伊犁后,人心振奋,革命党人一致认为时机已成熟,决定立即发动起义。于是在迪化起义后的第10天,革命党人领导的更大规模的伊犁起义爆发了。

  伊犁起义——掀起革命高潮

  1906年秋,武昌日知会为清军所破,革命党人冯一(即冯特民)、冯大树与李辅黄、郝可权、李梦彪等随同调入伊犁的陆军协统杨赞绪的部队来到新疆。革命党人到达伊犁后, 创办了《伊犁白话报》, 以汉、满、蒙古、维吾尔4种文字发行,进行革命宣传,秘密进行组织工作。

  杨赞绪毕业于日本陆军户山学校,在日本时就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虽任职清廷,却暗中从事革命活动。他率领的陆军混成旅以湖北调来的新军为基础,与在关内和新疆招募的士兵共同组成。新军成员大多是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他们由于深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及其丧权辱国的行为甚为不满,因而革命热情很高,成为伊犁起义的主力军。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