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广州(2)

辛亥革命网 2011-07-04 00:00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蔡胜龙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民军是辛亥革命时期相对正规军而言,对民间起义军的特定叫法。在武昌起义后,广东各地民军纷纷起事,在光复地方后围攻广州实现和平光复

  各路民军在光复地方后直逼广州形成包围之势。辛亥年9月18日晚,听说围攻的民军声势浩大,达10万人之多,两广总督张鸣岐连夜逃走,同城司道府县以及文武官员也都先后逃离。

朱执信墓位于如今的沙河顶,园门为花岗石牌坊,墓道正中有一座四柱冠状宝盖亭

  1911年11月9日,胡汉民被各界人士推举为广东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广东遂告光复,成立军政府。如今在广州越秀山镇海楼东侧,有一座绿琉璃瓦面、四角攒尖顶的方亭,该亭高约7米,坐北朝南,南面石额上,有胡汉民手书的“光复纪念”四字。该亭就是为纪念香港同胞捐献巨款支持辛亥革命和广东军政府而建立。

  扰民

  趁乱赌博打劫 百姓敢怒不敢言

  张苹说,广州光复后,大批民军入城进驻城内。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当时进城的民军有10万多人,约有56支军队,其中以王和顺的惠军人数最多,约有一万人;其次为陈炯明的循军,约六七千人。其余如黄明堂的明字顺军、石锦泉的石字营等等,番号众多,有的数千人,最少的仅有几十人。

  张苹介绍说,进城后民军并没有统一军服,他们经常身穿便装并携带武器四处游行,有歹徒混入其中扮成民军打劫,后来发现没有管束,也有匪气难改的民军参与打劫,兵匪难分,民众对此提心吊胆。“民军的纪律约束极为松懈,军中赌风盛行,有官兵赌输后抢劫甚至谋财害命。”张苹介绍,根据她查阅的相关资料,上海《申报》1911年11月27日登载胡汉民给民军联合机构的公函,称民军在捉拿匪徒时,如有人趁机抢掠,扰乱治安,要严惩不贷。

  民军统领中数石锦泉最为凶恶。石锦泉短小彪悍,时常身挂驳壳枪,披白布襟章,上写“石锦泉”三个大字,骑马率队上街游行。石锦泉与新军标统秦觉之间有矛盾,秦觉害怕遭报复躲到咨议局第一师司令部,师长钟鼎基派人护送秦觉回家,不料秦觉一出咨议局,就被石锦泉派人劫持,挖出其心肝五脏,悬挂树上,惨不忍睹。

  对近代武器有研究的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邱捷说,石锦泉配备的驳壳枪,是当时世界上最贵的枪,一支驳壳枪,当时国外的售价是几十美元,相当于国内的一两百元,而当时国内一辆自行车的才几十元,一个工人的工资也才几块钱。石锦泉挂枪游街耀武扬威,足见当时民军嚣张气焰。

  解散

  诱毙统领石锦泉 各路民军闻风解散

  1912年初,胡汉民调任南京总统府秘书长,陈炯明升任都督,军政府决定开始武力整顿民军。

  军政府首先向民军势力最大的王和顺所率惠军进攻,惠军司令部设在旧海关监督署,另外还有精锐部队驻扎在东堤三马路的挹翠楼。1912年3月,军官魏邦平率领炮兵部队向挹翠楼进攻,该楼连中三炮,驻军很快被击溃,另有大量步兵向惠军司令部进攻。经过两日激战,惠军被击散,王和顺逃走。

  石锦泉得知王和顺落败后马上逃往虎门炮台。魏邦平乘坐小兵轮前往诱骗,对其称军政府解散惠军是针对王和顺个人,与石锦泉无关,劝他安心回省城。石锦泉听信其言,和魏邦平一起回广州,途中石锦泉见岸上有自己的部队经过,要求靠岸,魏邦平不听,令人将石锦泉捆绑解往都督府(现在的民政厅),并在都督府门前将他枪毙。

  张苹说,陈炯明以武力解散惠军和枪毙石锦泉后,对外只有简单的布告,并没有详细具体的事实宣布。此后各路民军心怀恐惧,表示服从命令解散,只有李登同的部队因朱执信和邓泽如向陈炯明说情最终才得以保留。

  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邱捷:

  军饷告急才是民军解散直接原因

  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邱捷认为,民军对广东光复贡献巨大,其历史功绩无法抹灭。但民军进城后扰乱治安,被解散事出有因。

  首先,军政府没有统一部门进行约束,民军各自为政,其骨干大多出身土匪,虽有革命热情,但匪气难改,造成的社会治安混乱问题后来连军政府都无法控制,这是民军最终被武力解散的原因之一。而直接原因是到1912年初,军政府已经无法承担巨额的军饷开支,连稀饭都供应不起,这也源于民军扰乱治安,商界怨声载道,利用财政对军政府施加压力。

  邱捷说,解散民军并非陈炯明个人决定,孙中山曾公开表态要解散民军,而最终的决定是孙中山和广东同盟会高层朱执信等人一起做出,攻打民军也是由朱执信亲自带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