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何克夫:不为人知的黄花岗第“七十三”烈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何国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国人皆知之,惟有人称“七十三”烈士者,知者为数不多,或知亦不详其故。其较七十二烈士多出一名者,乃指三月廿九之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国人皆知之,惟有人称“七十三”烈士者,知者为数不多,或知亦不详其故。其较七十二烈士多出一名者,乃指三月廿九之役率队攻打两广督署的华侨选锋队队长何克夫是也。何克夫是同盟会会员,于该役中,是领导主攻人之一。该役虽未成功,但其战况之激烈,伤亡之惨重,为历次起义之最者。而革命党人,敢于拼搏,视死如归,强攻硬战,前仆后继的大勇精神,清酋闻而丧胆,惊震朝野,给革命党人以激励鼓舞,增强必胜之信心,起了很大的作用。故该役蜚声海内外,为世人崇敬欣佩。死难者,应称为烈士,而何克夫得以幸存,何以亦誉为烈士,实有因焉。

  三月廿九之役,参与者,俱属选锋。所谓选锋,顾名思义,即舍生敢死,冲锋杀敌之谓也。是役,由黄兴统领,下设两分队:一由何克夫、徐维扬率领的华侨选锋队,以花县、福建籍及各地华侨百余人组成,集合于小东营,攻督署正门。一由林文率领四川籍及华侨同胞约卅人,攻督署卫队,于莲塘街吴公馆集合。各选锋臂缠白布,足穿黑色胶鞋为标志,以螺角为号,发动进攻。各同志集合至督署附近时,何克夫等领队,口吹螺角,鸣枪发难。霎时间,号角呜呜,弹光飞曳。选锋们风起云涌,杀声震天,猛扑正门,万枪怒射;硝烟弥漫,敌兵因突然受袭,措手不及,仓猝应战,伤亡不少。攻入大门后,敌援增集,顽抗死守。战况益剧,同志们多有伤亡,黄兴遭伏击断两指,何克夫肩腿受创,犹倚大堂柱为掩体,指挥战斗。攻下督署,入李准寝间搜捕,知李已逃之夭夭,只好撤出。检视同志,只十余人而已。至双门底,与巡防营接应不上,各人只好分散隐蔽转移,以图再举。

  是时也,广州城内,风声鹤唳,一片静寂,行人稀疏,商民掩门闭户。街道遍设卡哨,盘查搜捕党人。何克夫几经辗转,到西横街附近,不幸与一组巡勇相遇,躲避不及,急拔枪射死二人,巡者突然受袭,惊散逃避。何克夫得以冲入太平沙,见一民居门尚虚掩,遂入求救援,见其堂上奉有何氏宗亲神位,认为同宗,告以实情,并晓以民族大义。主人深表同情,给干净衣服鞋袜,何卸换甫毕,即闻搜者呼门么喝之声,继而擂门撞击,主人惊惶,穿后园门避逃。何克夫拟随其出,骤见有一水井,急中生智,遂沿井壁而下,潜于水中。搜军入户,见后门敞开,疑已外遁,于是呼啸出门急追,何克夫始得幸免,后离穗赴港。

  三月廿九之役,死难同志,绝大多数是何克夫领导下的华侨选锋队队员。故当时党人料何克夫亦已罹难,后知其脱险在港。常戏谑曰:“伟哉,黄花岗早为君置榻矣!”

  何克夫祖籍番禺,父寒儒授馆于连州,故何幼承庭训,补习经史,少得廪生。目见清政治腐败,备受列强欺凌,遂愤而弃文习武,入陆军将弁速成学堂骑兵科。毕业后,东渡日本深造。在日本,与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相谂,志同道合,加入同盟会。后奉命返国,在广西讲武堂任骑兵科教官,从事策反新军的秘密工作。旋以清人略有所察,监管加严,且部份同志,身份暴露,被捕扣押,何只好弃职出走,到安南(越南)河内、海防,在华侨中宣传革命道理,筹集经费,再图武装起义,并以河内为基点,内将滇、桂的同志联络交通,外连星州南洋及香港等地的党人动态,以通信息。

  何克夫随孙中山干革命,举凡惠州之役、钦廉之役,镇南关之役、云南河口之役以及云南策动新军起义诸役,均参与举事,为革命党人参加起义战役较多者之一。出生入死,勇往直前,赤胆忠肝,后人称颂。

   [编者按]:何克夫是同盟会老会员,辛亥革命的元老者,负主攻广州督府之任,险遭其难,而事甚少为人所知;邹鲁后来所写史料,亦失记载。作者何国工为何克夫长子,平日亲聆庭训。此文所记,得补史料之不足。

  (李镜章转载自“番禺县政协文史委员会1984.3编《番禺文史资料》第一期第25页”)

  相关文章:

  何克夫

  追忆父亲(岳父)、民主革命先驱何公克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