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日学生许嘉澍传略(8)

辛亥革命网 2011-03-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许樹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先祖父许嘉澍,光绪二十八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广东新军辎重营管带,曾参加过孙中山先生的第九次革命起义,辛亥革命时,是无锡光复队司

  成城学校在东京都新宿区河田町(原址现在是东京女子医大),学校为中国留学生另设教场和宿舍。进成城学校接受预备教育的时间为16个月,之后分配到陆军连队(团),以“士官候补生”的身份接受一年的正式教育,然后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接受一年的后期教育,修毕士官课程,再入联队任“见习士官”半年,最后取得士官资格,以“少尉资格录用”。那么,一百年多前的成城学校是怎样教学的?从一些零星的回忆录中还可以看到一些记载。

  毛泽东主席的老师吴玉章先生回忆道:“记得有一个数学教员,是高师的研究生,教得很好。他使我感到有经验的老师固然很宝贵,而既有热情又有学识的青年教师也同样可爱,在他的教导下,我的数学成绩很好,我做的解题,差不多和讲义一样。由于学校要求很严,日本中学五年的课程,我们以后用二年半的时间就学完了。而且还学得很实在。成城的某些有益的经验,我一直不曾忘记,我觉得他是符合教学原则的。”

  “纪律严明,功课要求很严,学生全部寄宿,只有星期三、星期六的下午和星期日才能外出。教员水平较高,教学认真负责。”(《陶成章传》谢一彪、陶侃合著)

  成城学校“没有学年制度,采用讲座式,第一分科每日授课二小时,以两个月乃至三四个月为一段落,准许兼修其他学科,并有减费的优待,新到的留日学生入学时还可以随时增加组别。”(实藤惠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闰五月三日雨。访泰兴留学生于弘文学院,访章静轩,洪俊卿于成城学校。凡学校以成城之食宿为最苦,功课为最劳,留学生之名誉亦成城为最美。能自立者,必先能自苦。”(张謇日记,1903年)

  许嘉澍在东京攻读陆军三年,留日学生每年约需300多银元,方足敷用。嘉澍身出殷实之家,乾隆五十年冬,江南大饥,其祖上曾“出谷平粜,又捐资助赈”,事迹报到朝廷,“奉恩诏给予州佐”。而民国八年嘉澍先生的父亲秉烈公去世时,遗嘱尚有良田五百余亩,二万余银留给子孙,可见这个家庭当年负担一个留学生是没有问题的。

  三、采药原为医故国-在广东新军和参加庚戌起义

  光绪三十年(1904)光绪三十年(1904),带着富国强兵的理想,年方十九踌躇满志的许嘉澍学成归国,没有回故乡无锡,而是去了新建的广东新军。长他四岁的同学蔡锷则去了江西新军。士官生毕业回国后,按照清政府的规定,还要经过再考核,成绩合格的授“协军校”(少尉),特别优秀的则授“副军校”(中尉)。“将倾大厦计重修,空谷良材不易求”,这一时期的留日士官生人数尚少,清廷的新军编练工作又刚刚开始,百事待兴,人才急缺,所以,士官生归国后,几乎无一例外地被破格使用,分发到部队的最低也要给以管带(营长)职务,且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升迁。此时,各地督抚和新军负责人为扩大实力,正以高官厚禄吸引留学生加盟。许嘉澍被任命为广东新军辎重营管带。

  他在日本学的是陆军,又懂外语,虽很年轻,在清末西式的广东新军中已是翘楚人物。当时新军除第一,第二两个标(团)的步兵外,还有炮兵第一、第二营、辎重兵一营、工程兵一营、学兵营一营和巡防新军七营。每营三百余人,每标三营约一千人,共约七千余人。第一标炮兵营、工程营、以及许嘉澍指挥的辎重营驻扎在广州郊外燕塘,第二标驻北较场,巡防新军则分驻各地。清廷规定,新军管带月俸银二百四十两,他在光绪三十三年结婚,家属随军来广东,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他的大儿子广耀在广州出生。那时,每天晚饭后军官们都坐着马车进城回家。嘉澍夫妇住的西式公馆,房前屋后开满鲜花,香气袭人,这段时间的生活是很优裕的。他在广东军界长达六年。清末,因帑藏空虚,特开捐例,留学生回国,多纳粟捐官,弄个候补道头衔,营谋差缺,作为做官的终南捷径。他也循例捐了花翎三品衔,分省补用知府。嘉澍夫人老年时对孙子说,他们在广东时新旧人物往来很多,见识过几任两广总督。那几年中,是岑春煊、周馥、张人骏、袁树勋先后在位。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