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日学生许嘉澍传略(7)

辛亥革命网 2011-03-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许樹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先祖父许嘉澍,光绪二十八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广东新军辎重营管带,曾参加过孙中山先生的第九次革命起义,辛亥革命时,是无锡光复队司

  五月二日,留学生再度开会,议决改义勇军为学生军。众人推举蓝天蔚为队长,蓝根据各人身体的强弱编成甲乙丙三个区队,每个区队下编四个分队,许嘉澍与林肇民等同在甲区三分队。编队会上,蓝天蔚慷慨讲演,热情赞颂同学们不顾个人安危,抗俄救国的英雄壮举。他说:“今者同志诸君子,仗大义,发公愤,怵于亡国之祸,欲以至贵至重之躯,捐之沙场,以拒强虏,以争国权,诚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光彩,亦诚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惨剧也。”蓝天蔚激昂的发言,极为有力地鼓舞了全军士气。学生军日事操练,一声令下就能开赴东北抵御沙俄侵略军,清廷闻之十分恐惧和恼怒,密谕:“昨据袁世凯密折,内言东京留学生蓝天蔚等各若干人,编集数军,希图革命,朕以为该学生等既反叛朝廷,朝廷亦不得妄为姑息。”后来,学生军被迫解散,但蓝天蔚等多主张改变面目,精神不散。拒俄运动“于革命推进与有力焉,当时孙中山先生极为赞成。”史称留日学生的拒俄运动,当时曾震撼全国,对于振奋民心,激发爱国热忱,具有极大的鼓励作用。

  今天,网上犹见在清末留日学生几个著名学潮及捐款名录中,许嘉澍和陈天华、廖仲恺、何香凝、林长民、周树人、章士钊、俞大纯、丁文江、吴玉章、苏曼殊、曹汝霖、侯鸿鉴、许寿裳、钱家治(钱学森父亲)等百余名爱国学生的留名赫然在目。冲冠一怒,流芳至今。

捐款名单:何香凝、林长民、苏子谷、钱稻孙、许嘉澍……(载1903年军国民报)

  这时期,陈天华写的《猛回头》和《警世钟》,邹容撰写、章炳麟作序的激烈反满小册子《革命军》,以及各省留学生自编的思想激进的《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新湖南》等报刊,以及他们所翻译的各种新知识书籍,都是许嘉澍在日留学期间的读物。那时,留日学生主要是来自江浙、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东、福建、云贵以及直隶省,还有些八旗贵胄子弟,许嘉澍和好多优秀学生结成了终生友谊。推翻封建君权,建立民主共和,是当时深入留学生人心的宣传口号,留学生知识新颖,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爱国热情高涨,堪称国家的宝贵人才。清政府特别指望利用他们的才能来巩固摇摇欲坠的封建政权,但又非常惧怕他们的新思想、新观点影响整个社会,帮助孙中山等反清革命党人。事实上,清末的日本留学生,无论官费还是许嘉澍这样的自费生,学成归国后,声气相通,频频联络,都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留日学生张万鹏在早稻田大学毕业留念册上的题字

  1902年成城学校有中国留学生45人。与许嘉澍一道入校的同学,后来较著名者有陶成章,蒋方震(百里),张孝淮,蔡锷,陈仪,潘赞化,陈独秀,吴玉章,许崇智,方声洞、方声涛兄弟,苏子谷(曼殊),刘季平,阎锡山等。其中方声洞比他还小一岁。同时来日本的还有黄兴、胡汉民,朱执信,杨度,章太炎、何香凝,陈寅恪、陈衡恪弟兄,以及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而闻名的汪精卫……鲁迅先生也是1902到东京的,原准备要进成城学校,未被批准,进了另一所专为中国留学生设立的弘文学院。留日学生此时已达五百多人,大多是国内精英。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