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日学生许嘉澍传略(6)

辛亥革命网 2011-03-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许樹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先祖父许嘉澍,光绪二十八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广东新军辎重营管带,曾参加过孙中山先生的第九次革命起义,辛亥革命时,是无锡光复队司

  满清当局受到冲击,为平息事态,清廷以蔡钧“不洽舆情,激成巨变”为由实施弹劾,以示惩处。并派专使大臣贝勒载振赴日本安抚学生,不久公使蔡钧由杨枢替换。经过内地维新人士及日方有关人士的斡旋和广泛调解,达成了放宽学生保证这一规定的妥协,许嘉澍和钮瑷、蔡锷、顾乃珍等九名留学生终得以进入成城学校就学。而吴稚晖由此一举,大名远扬,成为学界大闻人。吴稚晖一生“四跪”,成城风波乃第一跪。

  吴汝纶先生在风波中曾居中调停,亲与学生叙谈,为学生向中日政界辩解说:“至学生与政府反对实无其事,若欲明其来历则近来学生会馆有干事,若五人保一人,决无他虑,且我学生中私费生皆有余之家、开化之士,岂有学归谋反者乎!此可请放心也。”又谓:“缘吾国财力支绌,官生不能多送,私费生不用国家资给,正当奖励招徕。若一有阻滞,实于国维新有碍,所关甚钜。”要求“官、私学生皆一律待遇。”吴汝纶回国后即延聘日本教师,在家乡创办桐城学堂,积劳成疾,次年即病逝。

  成城事件,显现出清末新旧力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清末新思想与新观念产生所必不可免之事,这一事件发生于清末留日热潮形成初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较有影响的留日学生运动。吴稚晖、胡汉民、蔡元培、蔡锷等日后都成了民国风云人物,入学风潮对他们和许嘉澍等诸多留日学生此后的思想和行动无疑有着很大的影响。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民的观念和思想方法,使许嘉澍等留学生耳目一新;日本都是木屋席地,进门先要脱鞋。出洋留学,本为维新;然而到了日本,第一先要复古。留学生还不时收到指导性传单,告诫他们在日本应怎样待人接物的;交通靠左行走,不可大声呼叫,吐痰入盂,入盥洗室和大厅的拖鞋要分开使用,尊重妇女,不问他人年龄,坐车须给老幼妇女让座,保护珍贵物品,保持衣着整洁,东洋留学给许嘉澍等留学生的种种感受,有的到今天不仍还有现实意义么?

  身处疾步迈向近代化的日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的贫弱,巨大的反差激发着留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向国内输入异国文明的强烈欲望。他们结社组团、创办报刊杂志,翻译介绍新学。政治尤其活跃,可谓轰轰烈烈,1903年,由于俄国拒绝按期撤出满洲并对华提出了它开始否认后来又承认的“七条要求”。消息传来,留日爱国学生愤懑异常,以致“废学忘食”。四月底,由叶澜、秦毓鎏发起,在神田锦辉馆召开留学生大会,五百人到会,演说者无不情绪激昂,“生为无国之民,不如死为疆场之鬼……”大会致电北洋大臣袁世凯,促其勿屈于俄人要求,对俄宣战。并决定组织拒俄义勇队赴敌,代表国民公愤,担荷主战责任。蓝天蔚、钮永建、方声洞、黄兴、叶澜、苏曼殊、陈去病、张肇桐、李书城、林獬、许嘉澍等一百三十多位留学生签名加入,一个个摩拳擦掌,愿立即回国效命。

1903年的留日江苏(当时江苏包括上海)同乡会合影

许嘉澍与林肇民等名列甲区三分队(《清末留日学生》黄福庆著台中央研究院版)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