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留日学生许嘉澍传略(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许樹錚 查看:
嘉澍故居(崇宁路38号)中立者为其子许广枬
甲午之战中国惨败。地大物博、有四万万之众的大清国竟然打不过弹丸岛国日本,颜面扫尽,清王朝大为震惊,举国上下受到极大的刺激,而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又使大片国土丧失,赔偿白银两亿多两,造成了中国国运的空前低落,西方列强公开提出分配这个东亚病夫的遗产问题,数年间,中国面临豆剖瓜分极为严峻的局面。日本于我,一衣带水,曾是中国的藩属,何以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仅三十年,就国力大增一变而为强国,从来师法中国的“蛮夷之邦”,竟将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师傅打得落花流水折腰求和,举国上下不得不刮目相看:“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
尽管慈禧太后使百日维新变法失败,然在经受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次年签订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群狼争食的《辛丑和约》沉重打击后,清廷终于清醒,明白了东西列强远比清帝国强大,为了不致国亡舟沉,中国必须引进一些西方的制度和观念。慈禧被迫认真地面对这个问题,采纳各方意见,“以日为师”,新政迭出,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着令各省积极选派留学生,尤其对日派遣大量的军事留学生以图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深重的民族危机感,也迫使许多有识之士不再墨守几千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老套,“开眼看世界”,急欲至日本探究日本速强的原因,“向昔日旧弟子问道求益”,救亡图存。留学日本有“路近、费省、同文同种”等有利条件,中国对日派遣留学生逐年增多,留学日本成为晚清青年学子的追求,形成了一种潮流。“东亚风云大陆沉,浮槎东渡起雄心。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这首诗反映了那时留日青年的热切心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六岁的许嘉澍随其恩师吴稚晖东渡日本自费学习陆军,四月里到达东京,同行的还有长他八岁的邻居秦毓鎏和同邑顾乃珍、张肇桐等。
两位清末留学生照片
二、饱经新雨露,留学生风潮
乡关万里,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好在年纪小,许嘉澍到达东京后,很快就能适应,日语学习进展很快。当时,孙中山先生正侨居日本宣传革命,他将留日学生作为宣传、联系的主要对象,对他们寄予巨大的希望。日本有多种报纸,尤其宣传革命思想的《国民报》,时常刊登章太炎等反对改良,鼓吹革命的文章。留日学生大多数是爱国之士,一接触自由民主思想,立刻发生变化,都认识到封建王权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大原因,抛弃改良,转向革命,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留日学生成为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东京开始成为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革命党人的活动中心。1902年二月,在东京举行的清国留学生会馆成立大会上,革命党人吴禄贞把会馆比作美国费城的独立厅,留学生一时被舆论称为“新中国的主人翁”。在日本,许嘉澍日夕跟随吴稚晖和秦毓鎏,认识了孙中山、黄兴、赵声、陶成章、陈天华、张继等大批革命党人,怀着很大的热情参与当时的留学生爱国运动,加入了少年中国会、拒俄学生会、军国民教育会、兴中会和同盟会。孙中山的革命成功与日本留学生的积极支持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