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模式(9)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郑炳凯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91 1年,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模式,

  再次,政治参与主体的多样化。传统社会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使一般人对于政治无权问津。因此,传统社会政治参与的主体主要是君主、士绅和地主,是一般的自然人,很少有组成团体来参政的。在中华民国,更多的人对国事政辜发生了兴趣,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欣喜地说:“中国报纸与近来出版的书中也都充满着民主思想。”辛亥革命之后通过议会选举,参与国家政治的势力更多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其知识分子。过去被排斥在政治体系之外的民众现在参与了这个体系,人民群众参与政治体系的范围和深度大大地扩展了。实际上,吸收新的团体进入政治体制,意味着该政治体制权力的扩大,有利于政治稳定。民国初年政治参与的主体有这样的一些个体,如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士绅、个别资本家、工人和相当数量的官员、军人等。在此特别要提到民国初年的妇女参政问题,孙中山在给一些妇女团体的复函中提出:“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队…..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不特自古所未见,抑亦环球所罕闻”,女子参政风潮的出现正是民国初年参政扩大化的生动写照。当时的竞选活动,已采取公开发表滨说的方式,竞选者做竞选演说大多在茶馆里或其他公共场所里。从1912年底至1913年初,各省进行国会议员选举,竞选者奔走四方,发表演说,当时登记的选民达4200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远远超过了1908年清朝进行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的0.4%的比例。这充分说明了民初政治参与主体的扩大。民初人们组成如商会、学会和政党等团体集体参政的,也有组织办报参政的。民国初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各地报纸“风起云涌”,1913年7月之前“全国有500家”,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当时平均每10人有1份报纸。“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参政扩大化最明显的表现是在体制方面,权力从君主手中转移到人民议会中,君主转变为总统。从法理的角度看是如此的。民主化本身就意味着权力从君主手转移到人民议会手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