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模式(8)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郑炳凯 查看:
191 1年辛亥革命明显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系统与政制系统的高度整合,松解了政治对经济、文化的刻板控制。共和体制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社会政治保守、封闭和被少数人控制的状况,极大地促进了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范围,有利于充分吸纳和动员新的社会势力和社会资源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南京临时政府明令废除蛋户、惰户等类人的贱民身份,各种以人道主义、解放人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纷纷成立。不仅“士大夫对于集会大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势”,而且乡曲措大,市井鄙夫,或则滥竽工会,或则侧身政党。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勒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府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其中在民政部立案的有22个。政党的出现,既是中国参政扩大化的直接反映,又是广大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的具体体现,还是中国政治发展制度化的例证。传统中国政治由科举而仕,现代中国由政党而仕,传统政体没有政党,进行现代化的政体需要政党。从由科举而仕转向由政党而仕,标志着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转型。同时,办报也成为时尚,至1913年,全国报纸达500家,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并且工人组建自己的组织参与政治。上海江南制造局工人组织制造工人同盟会遭到当局的禁止时,工人就援引钏缶时约法>关于人民有集会结社自由的条款据理力争,迫使当局承认工人团体的合法性。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交融在一起,政治职能交杂混合,职能划分不清,出现职能的交叉化和任职的多重化,人们的政治参与首选在做官、在政治领域,通过出任官职来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在中华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等方面有所区分化,人们的政治参与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等各个领域,从政、经商、参军、任记者、当律师、做医生等也是首选,出现了政治参与范围的扩大化。孙中山离职大总统后,用心在实业建设.也是参与政治的明证。政体采用“五权分立”。孙中山认为,“必以五权宪法为建设国家底基础……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家”,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善良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在政府机构的组成上,中华民国政府基于专业分化的理念,让法律、军事、行政和科学等具有专业功能的部门从传统的政治领域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单一的、专门化机构。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来行使其统治权。内阁向国会负责,内阁国务各员辅佐临时大总统组成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和行使立法权:法院为司法机关,独立审理民刑诉讼,行使司法权。同时,行政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实现分级管理。因此,与过去传统政治的封闭和低效率相比,新政权在行使其政府职能上,就更集中和具有权威性,而且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