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模式(6)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郑炳凯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91 1年,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模式,

 其次是社会心理的变更。孙中山认为在传统社会中,中国人“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共和政治的倡导下,民权弥张,民意弥达,于是平等自由之风起矣。“君政时代则大权独揽于一人,今则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是四万万人民即今之皇帝也。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玄公仆也。”因此,辛亥革命引起了社会心理的更新,过去传统社会中的那些日常行为模式,由新行为所代替。革命革除了缠足恶习,天足在民国元年以后成为一种时尚。革命改变了称谓,以官职、先生和君替代了老爷、大人之称,其时代意义就在于用人格的平等来代替人格的不平等,它显示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对于封建主义不平等的否定。如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所言:“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革命还废除了跪拜,以鞠躬之礼代替过去的跪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式礼节,它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被平等的观念所否定。并且,辛亥革命之后,随之而来的服饰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用“西服”来代替长袍马褂,蔚然成为一种风气。辛亥革命不仅改革了传统的政治制度,而且改革了传统的服装、称谓、礼节等社会习尚。 

  再次是社会启蒙的深化。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社会观念和意识转变的闸门。马克思说:“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中华民国建立后,人民对种种事物均届以“新”字,以显示其有别于旧时代、旧社会。社会面貌出现许多新气象:“君主之命已终,世局统统归共和。”辛亥革命造成了传统制度与旧思想的解体,如李书城曾言,临时政府“扫除了中国旧官场讲排场、摆架子的恶习,也减除了一些官僚式的繁文缛节,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制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代替了清政府的黄龙旗,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以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令内务部:“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向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行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孙中山还在命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的公函中指出:“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他在这一命令中主张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号,并提出:“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成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日先生、日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些都是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变化,并在中华民国影响深远。鲁迅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感谢辛亥革命,就是因为从此可以不带辫子而自由自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并颁行了一系列保护工商业发展的章程、则例,如商业注册章程、商业银行暂行条例等等,促进了实业的发展。据《农商部统计报告》提供的数字,这一时期所设工厂分别是:1910年有986家,191 1年有787家,1912年有1502家,1913年有1378家,1914年有1123家。同时,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在辛亥革命前不过50 - 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推行新式教育,培养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国民。蔡元培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和,尊孑L与信教自由相违”,否定了“忠君尊子L”的封建教育。可以说,辛亥革命打倒皇帝、建立共和国打破了传统中国政治,实业的发展、近代产业工人的增加、新式教育的提倡与实行,带来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变更和社会启蒙的深化。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梁启超在发动护国战争后说:“国体违反民情而能安立,吾未之箭闻。今试问全国情为趋向共和乎为趋向帝制乎?此无待我而费词。但观数日来国人之一致反对帝制已足立不移之铁证。”朱执信也曾回忆民国初“国民相信自己是主人翁,官吏自问没有什么威光”。

三、辛亥革命促进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