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共识的形成及其变化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林建曾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古往今来,每,贵州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共识的形成及其变化,
    

    古往今来,每一次社会重大变革都有其社会经济、政治的原因,并与当时政治精英们的宣传、组织不无关系。然而,社会革命发生的条件,尚不仅于此,还须具备列宁所说的一个条件,即统治者再也不能照常地统治下去、被统治者不愿照旧地生活下去的时机的到来。而在这种自觉、自发因素兼有的社会心态或社会情绪的指向中,对下人们常说的社会变革的共识的形成尤占重要地位。这种社会共识的形成、发展,与政治精英们目的性极明确的鼓动、组织活动相比较,其带有更多的客观性,更具有社会合力表现的性质。  

 贵州辛亥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当时社会亟欲变革现状,以致反满社会共识的形成。这有其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主客观原因。 

  首先,这种社会共识的形成乃是近代贵州社会各种矛盾急剧发展、呈现尖锐化程度的必然产物。我们知道,贵州地方,社会经济长期滞后,鸦片战争后,从整体而言,它进一步衰落,与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封建剥削的加重、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鸦片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支撑贵州社会的农村经济每况愈下,占贵州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其生活进一步恶化。  

 进入近代,封建经济剥削的不断加重,致使贵州社会进一步落后,阶级、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衰落,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护其越来越没落的政治统治,对广大农民的经济剥削变本加厉、日加苛重;鸦片战争后,为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对外战争使得清王朝的军费开支急剧增加,战败后更有巨额赔款,清王朝为摆脱由此而产生的财政支绌的严重危机,不断将这些沉重的负担转嫁到广大农民头上。如,各雀分担庚子赔款4亿5千万两时,其时“赋税岁入仅21万两”的贵州亦承担每年赔款20万两之数,为此,仅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贵州地方当局即对人黔川盐每引加价4两。至于田赋、厘税和各种名目的加派、征收、摊派以及苦役等常规或非常规的封建剥削,也是有增无减、日益苛繁。还在光绪五年,贵州巡抚岑毓英即指出,当时贵州地方“秋粮市价,每石一两,折征二两,是加一倍也。又改银收钱,钱价换一千陆百文,折收三千二百文,又加二倍也。复加以粮房钱票,催办差费,又加一倍也,如上实米,除例征耗米外,有地盘、样米、尖斗、类收等项浮收,故上米一石,至二三石不能完纳。至收条银,百姓纳银,到时则日银水不足,多少刁难。或以钱折收,借称市钱市价,必加库平库色,任意勒索,以至每完条丁一两,加至二三两不等。”除了朝廷的加派加收之外,各地地方政府和官吏还有各种各样的私征、加派。还有的官吏在挪用正款后,或“诡称民欠及加派私征”;或“借部驳之名擅行加派”。即使在“正赋钱粮本有定额”的情况下,有关官吏“遇有别项需用,辄立设法,实与加派无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