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反传统(6)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干春松 查看:
胡适主张全盘西化还与他所持的“文化堕性”理论密切相关。胡适认为在多种文化冲突中进行文化建设,不能采用折衷的态度,因为旧文化存在一种惰性,其根源在于原有环境与历史条件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思维定式所构成的“文化本位”,使得即使物质生活、社会制度、思想学术发生巨大的变化,原有的文化本位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要改造中国,“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7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的新文化。”并认为只有经得起这种全盘的冲击而存留下来的文化才是文化中精华部分。
持全盘西化最为彻底的是陈序经,陈序经的观点作为三十年代本位文化论的对立面而引起广泛的注意。但事实上,陈的观点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就已形成。陈主张全盘西化的理由十分简明:“(一)西洋文化,的确比我们进步得多。(二)西洋现代文化,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去接受,它毕竟是现代世界的趋势。,,[17J陈序经通过比较中西在玫治、经济、文化乃至衣食住行各方面,得出中国与西方比有“天渊之别”,因此全盘西化十分必要,且在操作上“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有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较少危险的文化的出路。vEial全盘西化作为一种极端化的观念,从其树起旗帜之时就遭到从西化派到中国文化本位派的猛烈攻击,加上其理论逻辑的牵强、贫弱,因此三十年代的文化大争论后,便无人坚持。但这其中反映出来的非此即彼的僵化的思想方式则体现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特性。这次讨论后,本位文化派和西化派的观点逐步接近,并主张用“现代化”来取代“西化”、“中国化”等概念,但由于环境的制约,当时关于中国现代理论的思考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建树。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最初是由改良派人士和留日学生介绍到中国的。辛亥革命前后,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革命党人以及无政府主义者、中国社会党人大多对马克思主义持欢迎态度,虽然其中存在一些误读,如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初具规模的传播,其中朱执信和王缁尘贡献最大。朱执信撰写了马克思小传,王缁尘不仅对朱执信的小传作了充实,还发表了《社会主义大家马尔克之学说》。这时,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一般的社会主义著作中被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也首次有了中文译本,如施仁荣译《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蜀魂译《共产党宣言》等。革命派(朱执信、胡汉民)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良派(梁启超)论战,论证社会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一起,被当时很多的知识分子所传播、信仰。正如李维汉回忆说:“我们读了那些无政府主义和宣传社会主义的书刊,对于书中所描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美妙远景,对于那种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人人读书、平等自由的境界,觉得非常新鲜美好,觉得这就应该是我们奋斗的目标”。[13受当时留学生分布的情况的影响,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多从日本转译,受河上肇、幸德秋水等人影响很大。这阶段以李大钊的介绍最具影响力。1919年5月,他主编《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1920年3月,又在北京大学秘密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李大钊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圭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历史论”、“经济论”、“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李大钊认为:“离开了他特有的唯物史观,去考他的社会主义,简直是不可能。因为根据他的史观,确定社会组织是由如何的根本原因变化而来…预言现在资本主义的组织不久必移人社会主义的组织,是必然的命运…。”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由共产党人进行,特别是蔡和森、瞿秋白回国,使得马克思主义转播更加系统。蔡和森的《社会进化论》、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李达的《现代社会学》,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尝试。由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经世致用的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阶级斗争学说)、共产主义理想尤其契合中国先进分子的内心世界,而经济学说渐成陪衬。1927年之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分裂,使得中国共产党面临极为艰难的政治和军事困境,国共之间的分裂也使原来隐而不显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实质及对于革命前景之间的巨大分歧彻底明朗化。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也可以被认为是这种分歧的体现。通过这次论战,中国“半建封半殖民地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建任务”的观点得到了充实的阐发。在马克思主义写种种非马克思主义、官方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严峻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巨大的动力。到延安时期,毛泽东、刘少奇等一系列政治、军事、文化论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总的说来,延安恶劣的环境妨碍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完整把握,这甚至影响到建国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但同时也使得毛泽东等人没有教条主义的束缚,从而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刘少奇说:“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历史、社会与中国革命的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