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反传统(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干春松 查看:
(一)保守主义
我们所耍讨论的中国的保守主义并不是指社会政治领域的反对变革、只希望维护现有秩序的观念,而是指针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强调本民族文化在未来社会的价值的一种“文化保守主义”。
面对西方无可辩驳的物质、技术优势,事实和价值之间的尖锐矛盾始终是中国人心中难解的结。“中体西用”或本土的“精神”西方的“物质”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典型地体现出一种介乎自卑和自尊之间的矛盾情绪。集体认同危机(the crisis of collective identity)和民族主义的互相激荡是中国保守主义的心理基点。而中国根深蒂固的复古主义历史观是其坚实的文化根基。因此说中国的保守主义起源于西方的侵凌,是对于不断升温的西化浪潮的反映。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和刘师培、章太炎等人的国粹运动,康有为、辜鸿铭、杜亚泉等都是早期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
“五四”极端的反传统态度、西方的反现代思潮和西方思想界频频向东方思想暗送秋波,都激发了“五四”后保守主义的勃兴,并声言要用东方文化去拯救世界。因此被称为“东方文化派”。这一次又是梁启超开的头。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当他在欧洲与人讲到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不患寡而患不均”,井田制及墨子的“兼爱“、“寝兵”时,那些欧洲人都跳起来说:“你们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点给我们,真是对不起人!”并由此告诫中国的年轻人“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它,叫它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一个新文化系统。……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着它的好处。…大海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按:指儒、道、墨)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保佑你哩。”‘叼梁启超以他特有的鼓动性和生花妙笔勾画出的“中西互补”的新文化显然是希图以中补西,以古老的传统来代替欧化。但梁启超依然是鼓动家,而未有深入的论证。1921年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4年张君功的《人生观》可以说是全面反映了东方文化派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