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反传统(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干春松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这标,传统与反传统,

  1917年1月,《新青年》随陈独秀迁入北京,与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汇合。编辑和撰稿队伍都有所扩大,其周围聚集了钱玄同、刘半农、鲁迅、周作人、陶孟和和胡适等新锐。完全成为启蒙运动的大本营。五四思想启蒙运动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以白话文运动为中心的文学革命。规格工整、非口语化的文言文显然是广大民众掌握知识的障碍,而且长期以来已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要让普通老百姓接受新思恕、新道德,提倡使用平俗流畅的白话文便是其最主要的前提。在陈独秀的屡次催促下,胡适于1916年12月写成《文学改良私议》(发表时改成《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包括不摹仿古人、须言之有物等八项主张。性情豪迈的陈独秀觉得意犹未尽,他从胡适的主张中获得灵感,进而将旧文体和旧伦理相类比,认为文言文“与吾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所以,进行政治革命,必须同时进行伦理革命、文学革命,这一点“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之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51在这种坚定的信心下,陈独秀紧接着在《新青年》2卷6号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文学革命反对中国文化中“文以载道”的泛道德主义倾向,使那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反礼教、反偶像,张扬爱情、生活的人性解放的精神。白话文也很快被社会所接受,1919年全国有400种以上的刊物采用白话文。 

  其次是反对旧道德,吸收新思想。中国素以礼义之邦自居。而鲁迅则从满纸的仁义札智中看透了封建礼教专门扼杀独立的人格,蔑视人间真情,欺压弱者和幼者。进而把价值重建和人的解放结合起来。五四以一种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心态,广泛地接受外来思想,无论是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还是罗素、杜威皆有信徒,为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准备了素才。可以这么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确立了或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方向,现代中国的文化的各种思潮和矛盾冲突都可以从中找到思想渊源,即使是80年代的文化热中流行很多主张,仍有人将它看成是五四的“盗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