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的郑文焯(3)
辛亥革命网 2013-02-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郑文焯所著词有《瘦碧》、《冷红》、《比竹馀音》、《苕雅馀集》。朱孝臧题云:“招隐处,洞天开。避客过江成旅逸,哀时无地费仙才,天放一闲来。”(《彊村语业》卷三)后删存为《樵风乐府》九卷,仁和吴昌绶并其所撰《词源斠律》等,合刊为《大鹤山房全集》。(参阅戴正诚撰《大鹤山人年谱》及余旧撰《清季四大词人》。其他著述有《扬雄说故》、《医故》、《古玉图考补正》、《清真居士年谱校勘记》等。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谢国桢著录略云:“《大鹤山房全书》九种二十五卷附《瘦碧词》一卷(民国间苏州交通图书馆集刻本)。清郑文焯撰。近年在吴中,周君为之汇辑合刊,题大鹤山房全书。……文焯平生学术,遂为词掩,而文焯固一穷经笃学士也。目次:《扬雄说故》一卷;《高丽好大王碑释文纂考》一卷;《医故》一卷;《词源斠律》二卷;《冷红词》四卷;《樵风乐府》九卷;《比竹馀音》四卷;《苕雅馀集》一卷;《绝妙好词校辑》一卷;附《瘦碧词》一卷。”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夏孙桐著录略云:“《绝妙好词校录》一卷(光绪时刊本)。清郑文焯撰。文焯以南宋高词,尽于周密绝妙好词一编,惜传写多讹。元刻难见,因详加校订,分别摘录,词有刻本者,则择善而从之,又得小瓶卢刻本,简眉存姚梅伯手校,多录严九能评语,亦随文补正焉。如谓宋词纸语寘御通用。上下阕重韵不拘,引武陵旧事以证梦窗乘肩之非讹,引毛诗孔疏以证冰壶雷殷之有本,皆凿然不苟,然亦有当斟酌者,如白石琵琶仙题,引吴都赋云。户藏烟铺,家具画船,二语实见唐李庾西都赋,顾广圻已言之,文焯未之知耶。白石暗香,翠尊易泣,泣或作竭,文焯谓本作泣字,引黄孝邁空尊夜泣以证之。其说诚是,然当引碧山一萼红咏红梅金尊易泣之句。碧山明袭白石句也。仇山村缺玉蝴蝶一首,考梁溪孙准尝从永乐大典辑出仇山村无絃琴谱,与冯云伯陆莱庄校刊于道光九年,其卷一有玉蝴蝶二首,但未知草窗所取何首耳。文焯盖未见孙刊本也。”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孙人和著录略云:“《樵风乐府》九卷(双照楼刊本)。清郑文焯撰。其词有《瘦碧》、《冷红》、《比竹馀音》、《苕雅》诸集,晚年则存合为是编也。文焯明于声律之学,尝著《词源斠律》,正旧本图表之误,注八十四词之音。至尾精审。清末词人中一大家也。王闿运以词章自负,独尊文焯之词,以为不及,其为当时推重入此,较之成容镜,有过之,无不及也。”《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夏孙桐著录略云:“《清真集校本》二卷(清光绪庚子刊本)。郑文焯撰。此校订宋周邦彦词集者,次第补遗,全依汲古阁本、词句异文,则择善而从,校语分列各词之后。正文大字,校语则双行小字,附清真词校后录要一文其论宋元本题号之嫌后,宋元本篇目之多寡,宋元本体例之出入,周彦邦之身世,皆博极群书。考证详核,其所校订,参酌各本,通其声律。如齐天乐练囊,从花菴作练囊,六醜断鸿,从阳春白雪庞元英谈薮作断红,皆待精凿不磨,其间亦有可疑者。如瑞龙吟云,前度刘郎重到,文焯谓度字是短拍,然方千里杨泽民陈允平诸家,既未和此韵。而梦窗又不叶宫谱久亡。文焯之言,终难信也。集中荔枝香近第二阕上半段,文焯谓伪脱殊甚。说本不误,至以灯偏帘卷之偏为不可解。因改偏未徧,移于香泽方熏下为韵,则臆断无徵。灯偏帘卷四字,盖融化韦庄香灯半卷流苏之意,非不可解。文焯求之太深耳。然此小小疵类,殊不足以掩全部之美。清真词集,自以文焯所校为佳,即在清代校订词集之中,亦当以此为最精矣。”
二、郑文焯词学
郑文焯为多才多艺之士,其诗词文章颇负盛名。郑文焯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懂医道,而以词人著称于世,与况周颐、王鹏运、朱祖谋、齐名,合称晚清四大词人(亦称“清季词学四大家”),也是晚清的一位全才大家。“以白石、叔夏为法,倡导清空澹雅的美学趣味。他的清空理论是清空、骚雅、意趣、骨气的圆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词意宜清空;语必妥溜,取字雅洁;使事用典融化无迹;清空在于骨气”。
郑文焯的文学作品以词为特长,在晚清词坛独树一帜。以白石、叔夏为法,倡导清空澹雅的美学趣味。即词意宜清空;语必妥溜,取字雅洁;使事用典融化无迹;骨气清空。俞樾曾对其词给予颇高评价。时湘中王闿运以词称雄,及见文焯作,遂敛手谢不及。程颂万、易顺鼎等咸俯首请益,陈启泰说他的词“直逼清真(指宋代周邦彦),时流无与抗争”。郑文焯少工词。便文拟六朝,诗学东川,对于词学,则“深鄙夷之”。据他自己说:“为词实丙辰岁始,入手爱白石骚雅,勤学十年,乃悟清真之高妙。”其风格颇近浙西词派,当然也受到常州词派(特别是王鹏运)的影响。但他能“沈酣百家,撷芳漱润,一寓于词”。南游十年,所学益进。时湘中王闿运以词称雄,及见文焯作,遂敛手谢不及。程颂万、易顺鼎等咸俯首请益。官内阁中书。清亡。侨居吴下,与朱祖谋唱酬无间。所学益进,故其词“格调独高,声采超异”。朱孝咸在《疆村语业》中对他做过形象的评论:“招隐处,大鹤洞天开。避客过江成旅逸,哀时间无地费仙才,天放一闲来。”因此得与王鹏运、朱孝臧、况周颐列为“晚清四大家”,卓然自立于词坛。
郑文焯寓居苏州近四十年,吴中地域文化深深影响了郑文焯的词学观和词创作风格。他在宗派林立的清代词论中,注重学养与天分的自然融合,提出骨气说,力图调和常州和浙西词派之争。其声律说“在声不在韵”,强调音声的自然合乐,为复古乐寻求蹊径。作为客籍文人,词中对吴地风物描写较多,异地他乡的漂泊之感和羁旅之思成为他词中的主要意绪。词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求内心的平静,苏州园林成为他隐居的桃源,幕友之间的唱酬切磋构成其诗友交游的主要部分;词中所营构的萧散疏宕之词境是郑文焯对所处之境的内心折射和体认;这些都构成郑词语汇和著意的凄清之感和隽逸冲远的词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