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的郑文焯(2)
辛亥革命网 2013-02-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文焯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七月二十八日,自幼天质卓绝濡染家学,6岁即知临摹书画,能作指头画,花鸟、山水、人物皆“著乎立就”,在诗文上也出手不凡,文焯青少年时期曾随其父宦游山西和陕西一带,享受过富贵公子的生活。11岁曾随父游洛阳,赋樱桃沟诗:“樱桃红涨雨纤纤,京洛风光旧未谙。绝似熟梅好天气,衣簿香里梦江南。”清新婉丽才华照人。十三岁能画指画,吴昌硕曾在他的指画《寒山子》上题赞:“一指蘸墨心玄玄,且园而后大鹤仙。我画偶然拾得耳,对此一尺飘馋涎。鹤与梅花一屋住,有时与鹤梅边遇。梅边遇,兴益赊。毫毛茂,翻龙蛇。”在其20岁前后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的急剧转变。其《己卯重九》云:“十载繁华一梦收,及时行乐且勾留。半瓶白酒消闲恨,满目青山忆旧游。翠袖空沾知己泪,黄花须抽少年头。一年一度逢佳节,忍赋新诗断送秋”。
光绪元年(1875年)应顺天乡试中举,官内阁中书。内阁中书为七品官员,职责是在内阁整理翻译誊录文字。清时内阁设满族中书七十五人,汉军中书十三人,汉人中书三十六人,大都是从高官子弟及举人善书者中选用,郑文焯当占汉军籍名额。后来郑文焯因七次会试不中,遂绝意进取,自镌私印“江南退士”,弃官南游。因喜爱吴中湖山风月胜景,旅居苏州,为江苏巡抚幕僚40余年。喜与文士交往,与朱祖谋唱酬无间。喜鹤,人见之,常一琴一书,一鹤舞于其间。辛亥革命后,以清遗老自居,又自比陶渊明。居住上海,专精医学,行医于汉口路福利公栈,兼卖书画以自给。清史馆聘为纂修,北京大学聘为金石学主任教授兼校医职务,月俸金八百;皆婉辞不就。曾在除夕画一老梅枝上数萼,忽生横枝,悬大红爆竹,是未经入画之景,题为“春色春声”。某军长见而喜爱,愿以巨资购买,请题双款,郑文焯婉言谢绝。也就在此时郑文焯开始了认祖归宗不同凡响的举动。
清时将部分对清朝廷有功人家编入汉八旗,成为准贵族身份,不论在当官还是社会待遇上,都具有诸多优越性。但一旦成为汉八旗人,不能再用原来汉姓起名。如郑文焯之父名为瑛棨而不能称为郑瑛棨,其家人皆如此。这数典忘祖之举使郑文焯感到不安,便想去掉军籍光环恢复汉姓,因此他在中举后会试时,向朝廷礼部提出要恢复本姓之请求。张鸣珂《谈艺璅录》对此事有所记载:“山人本名文焯,字小坡,为兰坡中丞之子,汉军正白旗人。自言原籍高密,为郑康成后裔。癸未会试,呈礼部加复本姓,久经报可。”“久经报可”说明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最终达到了目的。此事在郑文焯给其弟中洪的信中也能看到蛛丝马迹:“添姓一事,闻京外皆不易作到,此时更不暇及,此官册谁尚为改定,且八旗必视为诧异,不可与去也。兄忧思引避山中,苦无舂粮,近拟将所藏珍品,悉售之,此尚有可为耳。”从中可以看出,添姓之事在当时并非小事,会引起八旗人们的惊诧非议,特别是在那多事之秋,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于此也可以看到郑文焯我行我素无所顾及的倔强性格。若清楚此事的曲折,郑文焯得到添姓后大力宣传自己是高密郑氏后裔也就不难理解了。从信中还可以看到,这时的郑文焯并不宽裕,已到了卖所藏珍品维持生活的地步。
三番会试的失败,郑文焯遂绝意仕途,“厌京师尘溷”,爱吴中山水幽胜,于25岁南游,旅食苏州,为巡抚幕客,浮泛湖光山色,以著述自娱。四十馀年。善诙谐,工尺牍,兼长书、画。雅慕姜夔之为人,又精音律,深明管弦声数之异同,上以考古燕乐之旧谱。白石自制曲,其字旁所记音拍,皆能以意通之。其性爱鹤,曾养一鹤非常有灵性,有客人来则鼓翅舞迎阶下,因自号大鹤山人。其妻张氏,字眉君,热河正总管毓泰长女,喜绘画,善鼓琴,与郑文焯志同道合夫唱妇随。郑文焯特喜交友,曾约集同好,成立词社,互相唱答。他性格豪爽清高,喜饮酒,醉则拔剑狂歌,视富贵如浮云。其有《述怀》诗云:“笑杀眼底儿,黄金铸肺腑。富贵是何物?神奇皆臭腐。”所以冒广生评其是“神致清朗怀抱冲远”的“一流人物”。
郑文焯于民国7年(1918年)戊午二月二十六日于吴门(苏州)去世,终年63岁,1918年春卜葬于光福邓尉山。五个月后,朱古微、梁启超、叶玉虎等八人上书内务总长钱能训,致函江苏省长转吴县知县,请他们保护郑墓,可见其得到了难能可贵的生前身后名,为清末民初颇有影响的名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