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宦缪润绂与泰山云在山庄(2)
辛亥革命网 2012-09-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缪氏所到之处,无不为民请命,吏行为数十年长吏之最。,在阳信任上,他“举所以兴学育才、保商惠民、课桑清讼、整顿保甲、筹设工艺者,罔弗以实心行实政,”又捐银数千两于城内创建“高初两等小学堂”、在各乡里创建“朗秋公学”等乡学九所,为阳信现代教育制度的滥觞。在齐河任上,他“任政尚宽大”,“严禁鸦片”(民国《齐河县志》卷三十二《宦迹》),吏行为数十年长吏之最。至今阳信、日照等地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缪青天”的逸闻轶事。
辛亥变起,山东易帜,时缪润绂正在临清任上,基于对清朝的一腔忠忱,使他决意谢职归去。“蓦地愁闻叫杜鹃,年周花甲赋归田”(《八十自途十二首》之七),岁次壬子(1912)正月初九日,缪润绂交卸州印,退出久已厌倦的宦场,带着他宏图未展的长憾,开始了归隐泰山的岁月。室名“泰山云在山庄”。
2. 盘回石级踏云行:缪润绂的泰山情结
缪润绂归隐泰山,启始于民国之初;但他的泰山情结,却是与生俱来。据他自述:“弱冠曾梦游泰山,历日观、天门下,至大夫松,见出日而寤。”(《登岱》诗注)光绪二十五年(1899)缪润绂赴官山左,终于实现了他登临岱顶的夙愿。此年九月深秋,天清气爽,润绂贾其余勇,身跻绝巘,九点齐烟,都入目底,使其心胸顿开,而生“登天毕竞要雄才”的浩荡心怀。此行赋有《登岱》七绝四首(选二) “盘回石级踏云行,汉柏秦松夹道迎。天亦助人游兴好,九秋风日正晴明。” “灵钟青帝旧传闻,拔地参天气不群。十万苍生殷盼泽,为霖齐望此山云。”
而民国元年(1912),又是深秋,缪润绂弃官归来,再攀岱峰,此时距其初游,已历十三春秋。山色不改,而心境迥异。此时的缪公已无复“为霖”而济“苍生”的宏愿,但泰山气通帝座的雄浑气象,仍使诗人寥落的心绪感到略许振奋,于是便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吟岱数章: 《壬子重阳后四日,偕保臣登岱宿玉皇顶》(四首选一):“阅遍名场滟澦堆,流梭抛掷浪花摧。昂头更上云霄立,快足来游第二回。”(光绪己亥九秋曾登绝顶,今十三年矣。)
不过,诗人虽有“心壮肯输少年客”的豪兴,但尘世扰扰,补天无力,仍使其心底暗生出莫名的悲凉,于是又有了《岱顶再成二律》:独钟灵秀屹东方,势压群山控大荒。肤寸有云沾物普,丰碑无字接天苍。舆图两界分齐鲁,帝业千秋冷汉唐。玉检金泥何处所,可怜封禅事茫茫。 登封台起镇高寒,绝顶平临足大观。鼎奠寰瀛支一柱,梭飞终古笑双丸。枉劳超海胸怀壮,始信擎天事业难。蚁斗怕看尘世扰,眼空幸被白云瞒。
此番重游泰山,似乎使已近暮年的缪润绂找到一种心灵的依托,进而产生了营造菟裘,终老是乡的愿望。几经踏勘,缪公最终选定摩天岭下的屏风岩,民国元年(1912)秋冬间,缪润绂向韩家岭韩姓村民购卖山场(人称北涝场),东至东大顶月牙地,西至玉皇洞、四阳庵,南至本户林地,北至屏风岩根,共约二万平方米之地,作为其山庄的基址。
3. 屏风岩半筑山庄:缪润绂创建云在山庄
屏风岩峭石如屏而立,山半却现出半亩平畴,宜室可宅,乡人称之为“神仙府”。仿佛天地留胜,待人经营。对造园别具会心的缪润绂,便因势设置,断崖斩石,芟趾定基。院分东、中、西三进,西院虚置,中院为入庄院门户,立石镌刻“云在”题名。东院置堂室数楹,为酬对宾客之所;西为书堂二间,为读书著述之地;又构小轩,作主人起居之处;曲折而北,汲引山泉,绕室而流;逶迤西上,疏林杂树间则置茅亭一区,亭为八柱八角檐式,上覆黄草,中设石桌石鼓,暇时闲坐吟啸,南可观松林,北可望悬瀑。庄门以外,铺设磴道,可达南村(韩家岭村)。在山庄以北,则遍植侧柏,用防水土流散,及阻挡山石滑落,人称为柏树洞子。山庄四周,置大、小二竹园,植以翠篁。自庄轩环视,岱麓诸山围之如扆,汶水数流萦回如练,长天平野,丹翠异色,世人所谓“神仙府”,岂是虚言!民国三年(1914)五月,缪润绂为山庄题名曰“云在”,堂名“含光”,泉曰“抱清”,亭曰“乾坤一草亭”。——其中“云在”一语,盖出自杜甫“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表达出返朴归真、不与世沉浮的淡泊心境;“含光”出自于李白诗:“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含光意即藏光,为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抱清”取其自旧句“在山泉水清”,以此表达不染世俗的襟怀。而“乾坤一草亭”亦出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三:“彩云阴复白,锦树晓来青。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哀歌时自短,醉舞为谁醒。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王次通先生《丛花斋谈丛》云:“《广阳杂记》;长沙药王宫有集杜联云:‘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沈阳缪庶常隐居泰山屏风岩,构亭额曰‘乾坤一草亭’。曾侍先君(王价藩)一游其地,不知尚存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