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宦缪润绂与泰山云在山庄(10)

辛亥革命网 2012-09-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缪润绂(1851-1939),原名裕绂,满族,汉军正白旗人,字东霖,亦作东麟。时人将缪润绂列为光绪朝“沈阳三才子”之一。,清宦缪润绂与泰山云

  缪翰林是何等人物?

  缪翰林是何等人物?史料记载,此公大名缪润绂,1851年出生,汉军正白旗人,字东霖(东麟),号钓寒渔人,又号太素生,缪润绂出身书香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康乾时期“留都多少能吟客,总让公才一着先”的盛京名士缪公恩。

  他著有沈阳风土民情最权威的参考书

  缪润绂从14岁开始创作,到26岁那年,他就写了大量的诗稿,除此之外,他对家乡的历史文物和风土人情尤为喜爱,写成并出版了《沈阳百咏》和《陪京杂述》两部专著。同治光绪年间,缪润绂以诗文冠辽东,享誉南北。

  而在光绪元年(1875年)他才考取举人,在中举人后,曾多次进京赴考,但都名落孙山。后来,他借读到八王寺,苦读3年,终于在42岁时中了进士。“刚开始他就在皇家翰林院做编修,所以人们就叫他缪翰林,继任户部主事,后官至山东临清直隶州知州,候补知府。”齐守成介绍说,“缪润绂大多数时间待在济南。辛亥革命后,他辞官后也居住济南,偶尔回沈阳老家,结交文学青年,写下许多诗篇。 ”

  但缪润绂对沈阳的风土民情的研究,至今对我们都有意义。只要研究沈阳的风土民情,都会参考他的《沈阳百咏》,他以竹枝体的形式记录了沈阳地方风物、掌故、民俗,非常详实。而这些内容是不是在缪家大院完成的呢?无人可考了。研究者只知道,缪翰林和家人、后人曾居住过大院,但待的时间并不长。

  不过,据说,缪润绂还是当时最有名的子弟书作家和灯谜作家,1877年他同友人韩小窗等人发起组成荟兰诗社,诗社以城内鼓楼会文山房为据点,编写对联和谜语。逢节假日时,“灯社”便在鼓楼附近茶馆内悬挂谜笺,供茶客猜射。有猜中者,制谜者便以那幅谜笺相赠,以资纪念。清末初期,就在沈阳四平街附近的公余茶社,还有位东北大鼓女艺人,叫刘问霞,听说她嗓音清脆,声情并茂,但文字功底差,后来请教经常到茶社的缪翰林,技艺才大增,在辽沈地区轰动一时,被誉为“奉天鼓王”的美誉。

  当年张大帅见了他也得毕恭毕敬

  在缪翰林的带动下,当年的文人墨客动辄饮酒作赋,小楼欢唱,好不热闹。其实,翰林府里也有热闹的时候,那是缪翰林每从外地回沈阳,当地朋友、官员来看望他的那几天。据说,张作霖每每也都要来看他,那时的张大帅坐着玻璃车,前后四个大兵,都挎着双盒子枪,威武劲儿就别说了,但见了老翰林也是毕恭毕敬。

  1931年缪润绂八十大寿,又恰逢入学宫60年,当年8月9日,缪翰林重游故乡,沈阳的政界和学界给了他高规格的接待,时任张学良总参赞的袁金铠在明湖春宴请他。 8月9日,政府特为他八十寿诞题赠“重游泮水”匾额,悬于翰林府。

  这个夏天,缪润绂是在沈阳度过的,他本想落叶归根,然而“九·一八”的炮声和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踏碎了他的归乡梦,他不得不重返济南。谁知道这一走,直至1939年88岁逝世,他再也没有回到沈阳。

  昔日院宅不复存在。但无论是新址还是老巷,处于繁华地段的翰林路,已经被都市的热闹喧嚣淹没了往日的古道悠长,顺路而寻,我闻不到书香气,整个一条路除了一所教育学院,就只有沈阳出版社还坚守着书卷一丝文化气息。这不能不是一种遗憾,留下了后人更多对胡同文化消散后的烟云之思。

  9、缪润绂遗墨留存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濮州知州缪润绂书《帝尧陶唐氏墓碑》。

  清朝沈阳满族诗人缪润绂描述说:“卷袖长衫称体裁,巧将时样斗妆台,谁知低护莲船处,争及罗裙一击来。”可见当时满族卷袖服饰极为时兴。

  清代文人缪润绂有诗描写:“真源流不竭,飞下最高峰。俯注潭千尺,深藏或有龙”。“龙潭飞瀑”是泰山西溪名胜之一,观瀑吟咏,引人生出无限遐思。

  “琳琅井凿最高峰,饮马谁留世外踪。上界岂容凡骨到,奔泉只合有神龙”。这是光绪太史缪润绂咏“悬崖饮马”之诗,在通明山西斜石之上有一古井,俗称扳倒井年水逝云犹在。

  在晚清学者缪润绂的《陪京杂述》写本(民国书法清稿本(抄本),线装上下两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