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中的红色记忆 | 余西小学优秀校友朱理治

辛亥革命网 2021-09-03 09:33 来源:江苏教育博物馆 作者:葛忠华 查看:

朱理治8岁入余西小学就读,开始受新学教育。1927年4月,朱理治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清华大学党支部、北京西郊区委、北京市委临时工委书记。朱理治赴延安,进中原,奔东北,进京任职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江苏教育博物馆开设“校史中的红色记忆”专栏,连载展示全省各地学校(幼儿园、中小学、高校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砥砺奋斗、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及重要教育意义的物证。今天,让我们走进南通市理治小学。

  朱理治(1907—1978),原名朱铭勋。1907年7月25日出生于南通县余西镇(今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一个中医世家。

  朱理治8岁入余西小学(今南通市理治小学)就读,开始受新学教育。国文、算术、体育、音乐等,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全班之首,常得到任课老师夸奖。朱理治10岁时离开余西小学,入南通师范附小,在此受到五四运动影响,萌生爱国思想。朱理治15岁考入省立七中(今南通中学),1926年在读完高中二年级后,即以高中毕业同等学力报考清华大学,被录取为经济系首期学员。

  1927年4月,朱理治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清华大学党支部、北京西郊区委、北京市委临时工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遭受破坏,朱理治不得不离开北京,赴上海寻找党组织。白色恐怖下,上海党组织十分隐蔽,朱理治虽苦苦寻觅但一直未能与之联系上。在上海,很容易暴露自己的身份,怎么办呢?朱理治想到了家乡,想到了母校。共产党人虽离开了组织,但革命精神不能丢。他回到家乡后在余西小学谋到一个教师职位,边教书,边从事革命活动。

  在余西小学,人们只知道朱理治是清华大学的学生。

  母校教师中有不少进步青年,朱理治就给他们讲解马克思主义,使他们渐渐地懂得了要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必须以工农为主力军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就是要用红色暴力推翻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新国家。这些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的青年教师,在朱理治的宣传教育下,逐步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国救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幸福。

  朱理治秘密发展了五名党员,成立了中共临时党支部,使余西成为南通地区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地之一。1928年7月19日,朱理治被国民党南通县党部逮捕,押往南京。600天后,朱理治在堂叔朱伯辉等人的帮助下出狱。出狱第四天,他再次来到上海,改名理治,重新回归党组织。从此,朱理治赴延安,进中原(1939年任中原局代理书记),奔东北,进京任职,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作出杰出贡献。尽管他对故乡、对母校有万般眷恋,多次想回家乡看看,但直至1978年4月病逝,一直未能成行,这也成了朱理治一生中的憾事。

  家乡人民为纪念这位余西骄子,1997年7月,在余西小学校园内敬塑一尊铜像。

  2007年7月在朱理治诞辰100周年之际,余西小学建成了朱理治纪念室。原江苏省委副书记顾浩为纪念室题词并揭牌。

  2008年6月,为了缅怀朱理治同志的丰功伟绩,弘扬理治精神,通州市人民政府将通州市余西小学更名为通州市理治小学。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2010年8月,余西、二甲两校合并成立了南通市理治小学,顾秀莲副委员长再次题写了校名。2011年在新校园内再塑一尊铜像,建成了理治广场和朱理治纪念室。2012年,朱理治系列纪念场馆成为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朱理治纪念室

  作者简介:葛忠华,南通市理治小学党支部副书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2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